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有時候,我們身旁每日出現的小事,可能比大國博弈對人類未來的改變更大。先問一個問題:假如你有一個四歲的孩子,希望他/她學好語言,應該學甚麼?

傳統的答案,自然是中文、英文,再加一門外語(通常是法文、西班牙文或日文),但正如早前介紹,電腦編程語言(coding)可能才是未來一代的基本溝通模式,此所以像新加坡一類政府已規定由幼稚園開始,必須多學一門「語言」,就是編程。不過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編程以外,新一代的語言似乎卻不再是中英文,而是圖像。

說到底,語言、文字的目的是用來溝通和吸收知識,假如不少新一代都不再讀超過五百字的文章,知識來源就是社交媒體的發佈,那樣類似Instagram一類社交媒體使用的圖像,自然就是新一代的「文字」。社交媒體用戶習慣了只有一、兩秒的時間「消化」每一張圖,去決定是否「讚好」、是否「收藏」,「未來文字」的傳訊難度也越來越高,既要美觀,又要帶有某種訊息,同時不能包含傳統文字,不能硬說教,必須在海量的圖像脫穎而出,機會卻只有兩秒…… 能拿捏這分寸的,自然是「大師」:能夠掌握這種新語言的「新文豪」,哪怕他可能中英文程度都不及格。

一位年輕同事曾經很認真的對我說:我的Instagram「用錯filter」,某照片不應該使用Instagram內置的選擇,而要使用另一個app的高端filter,否則就像中英文文章出現文法錯誤;至於拍攝的角度、構圖的比例、表情的經緯度,固然不能隨意,也不能簡單應用普通攝影技巧,而必須配合Instagram「語言文法」,否則就像洋涇濱英語般可笑。

我的即時反應是,我們作為小時候根本沒有互聯網的「網絡新移民」,能夠活學活用filter已經很不容易,但細想下,卻越來越發現,假如未來掌握不好這門新「語言」,真的就像百年前移民到美國的老華僑那樣,只能留在唐人街那裏繼續活動,繼續聽粵曲,繼續食燒味,活像平行時空。

這令人想到古埃及的聖書體,或兩河流域文明的楔形文字。楔形文字(Cuneiform)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美索不達米亞的文字,世上最早文字之一,歷史超過五千年,多書寫於泥板,由象形文字逐步簡化而成。區域內不少文明都採用楔形文字,但互相不一定相通,到了公元1世紀被逐步取締。

繞了數千年,又變回今天新一代用來溝通的emoji,固然有異曲同工的一面,但與此同時,未來的圖像語言,配合了新科技的發展,卻更影響人類潛意識。新一代都習慣了直接表露情感,說話語句越來越短,無論是認真、調侃、敷衍都可以使用類似圖像,自然出現了很多同代人才明白的文化,上一代再說任何微言大義,連入門的語言也找不同。

由於日後一切消費都是圖像主導,圖像文字大師的市值越來越高,真正文字大師的市值則越來越低,結果連帶本來嚴肅認真的一些概念,也必須通過「新文字」根據演算式的喜好被表述,其原有意涵難免被大幅扭曲。但汰弱留強、去蕪存菁、與時並進,本來就是語言文字演化的唯一真諦。

這就是我們的未來?

▶️ 創科界AI 專家 Ben Cheng:ChatGPT 4.0:人工智能有甚麼不能做到?(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LPFuX80rM

圖片來源:維基媒體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