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Netflix 外交神劇《The Diplomat》有不少神來之筆,其中對英國二線外交官的描繪,非常令人會心微笑,值得重點推介。

這不是說《The Diplomat》將英國外交官都刻劃得一無是處:英國首相、外長都是劇集的主要角色,都很精明、複雜、全方位立體。但英國外交部出過場的幾位幕僚,就和其他出場的各國外交官大相徑庭,甚至被伊朗、俄羅斯令人印象難忘的大使比下去。

這幾位幕僚一出場的自我介紹,就是每人說出自己的「負責範圍」:「我,中東」;「我,俄羅斯」之類。這自然是任何國家外交部內部的正常分工,但在他們口中,這樣表述,卻令人覺得英國外交官還停留在大英帝國的黃金歲月,以為自己真的在「負責」那個區域,但能力和期望又完全不成正比。

劇集刻意安排那幾個英國外交幕僚都有非常重的牛津腔英國口音,而且都是傳統英國白人(這在政治正確的Netflix越來越罕見),反而首相、外相的英國腔卻相對subtle。他們一發言,單是這一口「殖民口音」,就充滿喜劇效果。

而他們的表現又都非常窩囊,對什麼都沒有主見、對什麼都怕事,先是外相說什麼就附和什麼,然後是首相說什麼就附和什麼。這都是一個三流國家的外交部才會出現的行為。至於情報、形勢分析等,他們更是一無是處。

但這幾位英國外交幕僚,卻會在最無聊的枝節堅持己見,去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彷彿能夠表現這一面,已經能展示身價。例如最資深那一位最詳細的建言,就是堅持讓美國駐英女大使的椅子墊高,去體諒她作為「女大使」要參與會議的「苦處」。

須知在邱吉爾時代,英國外交官的確擅長通過身體語言表達雙關語,但那是有其他具體政策去backup的。《The Diplomat》那幾位卻是沒有了一切substance,只剩下軀殼。這是對英國國力最辛辣的諷刺。

這幾位英國外交幕僚的另一大關注點,就是飲食。例如當會議其他人各自找了藉口外出密談,他們的反應卻是懷疑他們自行進食、丟下他們挨餓,而感到不滿;而他們的傳統貴族學校訓練,就剩下在 cocktail party 才可以派上用場。

為什麼覺得會心微笑?因為我真的在英國遇過這樣的人,絕對是真人真事。

▶️ 國際象棋冠軍梁浩恩:《后翼棄兵》的國際關係有多真實?(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6PpCOpG1PY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