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國際關係學者費弗(Peter D. Feaver)、格爾皮 (Christopher Gelpi)、賴夫勒 (Jason Reifler) 在《Foreign Affairs》嘗試駁斥「伊拉克綜合症」,認為美國公眾其實不是真的反對出兵,也不是凡是有美國人陣亡就會民情逆轉。他們有以下理據,我們可以逐一閱讀:

1. 他們首先強調,即使在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公眾也沒有展示出「傷亡恐懼症」。雖然隨著死亡人數的增加,公眾對伊戰的支持率有所下降,但這種波動更多是取決於公眾對戰爭結果的預期,而不是傷亡數字。當美國佔優時,公眾肯定願意繼續戰爭;而當美國處於劣勢、並要付上傷亡代價時,公眾輿論或會認為軍事行動是錯誤決定,但普遍也沒有要求突然撤軍。這顯示美國民意消化了戰爭的可能後果,就像消化了任何內政都會出現可能後果一樣。

2. 例如共和黨在 2006 年中期選舉期間,由於出兵伊拉克而失去席位,但喬治布殊總統仍然能獲得足夠的政治支持去增兵。又如奧巴馬在 2012 年決定美軍完全離開伊拉克,但當他在 2014 年再次派遣戰鬥部隊,返回伊拉克打擊伊斯蘭國時,並沒有付出很大的政治代價。到了特朗普從阿富汗撤軍,並未得到很多獎聲,另一方面他的反伊斯蘭國行動,也未受到實質的公眾壓力。這都顯示了出兵和選舉的關係被高估。

3. 一系列民調亦提供了相對可靠的輿情數據作為佐證:

(1) 2004年和2021年的民調,都反映美國公眾在決定是否支持使用武力時,會做出合理的權衡,而不是本能地反對戰爭。重點在於要付出傷亡代價的同時,會一拼考慮軍事任務對美國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任務是否預期能成功。

(2)「孤立主義」在美國公眾還沒有成為主流,他們總體上仍然是「國際主義」,認為美國應該在世界事務中發揮主導作用,這在民調亦有反映。例如根據 2023 年的一項蓋洛普調查,65% 的美國人支持這觀點。

(3) 美國公眾仍然認為美國的武裝部隊非常出色。根據蓋洛普民意調查,近二十年來,過半數美國人同意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而在2022年,64% 的美國人對美國軍隊「非常」有信心,與1990 年代的水平相約。

(4) 在特朗普批評一些高級軍事人物、以及聲稱美軍已「覺醒」,本來期望凝聚反對干涉主義的民意,結果卻是公眾對共和黨人信心下降,卻沒有使美國公眾期望遠離國際事務,又或削弱對美國軍力的信心。

因此總括而言,這幾位學者認為美國選民相對務實,而且是堅定的國際主義者,對美國的軍事力量充滿信心,即使成本增加,公眾仍能充分支持軍事任務,在國際間「申張正義」,前提是戰爭有準確部署、並能致勝。換句話說,美國公眾並沒有要求類似「零代價」的承諾,美國領袖們其實無需把軍事行動排除在選項之外。他們認為正如美國前總統列根、老布殊在「越南綜合症」的陰霾下,仍能團結公眾支持各種軍事干預,拜登及其繼任者應能發現擺脫「伊拉克綜合症」的法門,似暗示就算美國直接出兵烏克蘭,也不是不能想像的選項。

▶️ ISIS點解唔可能完全剿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xqsNFLMIrw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