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巴林與卡塔爾和阿聯酋的七個酋長國一樣,本來都是英國的保護國。英國撤出時,巴林與卡塔爾曾打算加入阿聯酋,後來雖然決定獨立,但相互關係依然密切。現在巴林成為沙特附庸國,好聽點是「沙特香港」,難聽點是「沙特新香港」,其實也有不少難言之隱。

在中東各國當中,沙地是遜尼派龍頭,伊朗是什葉派龍頭;而什葉派人口佔多數的國家不多,伊朗以外,就是伊拉克、阿塞拜疆,和巴林。

巴林面積比卡塔爾更小,就在伊朗對岸,王室卻是遜尼派,一直憂慮伊朗聯繫國內什葉派顛覆政權。因此,在巴林的什葉派一直遭遜尼派統治者壓迫,就業水平與收入較低,居住條件和社會地位不如遜尼派,也難以在政府、軍隊擔任高級職務。為了鞏固統治,巴林王室更從巴基斯坦大量引進遜尼派移民,讓他們負責國內保安,試圖改變巴林人口結構。這種政策,自然似曾相識。

巴林的什葉派對此不滿已久,不乏零星抗議,一律以伊朗為後台,巴林最大反對黨Al Wefaq普遍被認為是伊朗資助。Al Wefaq奉教士蓋西姆(Isa Qassim)為精神領袖,巴林稱他同時是伊朗的反巴林組織Hizbullah Bahrain頭目,儘管未有證據支持,但形象已深入民心。

2016年,蓋西姆給巴林取締公民身份,繼而遭到起訴;伊朗最高精神領袖、 議長均發表聲明譴責巴林,伊朗軍方更指摘巴林是有意激化地區動盪。

於是,政治哲學問題來了。親西方的巴林少數派政府,若以武力鎮壓佔多數的什葉派,以免伊朗勢力拓展,西方應怎樣回應?這是民主抗爭、革命,還是叛亂?

2011年,「阿拉伯之春」波及巴林,表面上是民主運動,實際上完全是教派衝突。當時什葉派年輕人準備在國家憲章公投十週年紀念日,舉行和平示威,呼籲政府與什葉派就國內分歧對話。巴林政府大為忌憚,出動軍警鎮壓。當時西方為保巴林,予以默許,唯獨伊朗反應激烈,批評巴林政府壓迫國內民眾,又召見巴林駐伊朗大使,並驅逐巴林外交官。

根據巴林內政部官員說法,當時鄰國卡塔爾幕後也參與了反政府示威,與Al Wefaq合作提出「卡塔爾倡議」,要求巴林遜尼派王室退位、組建民選政府、推動政治改革等。自此,巴林將卡塔爾視為與伊朗「沆瀣一氣」的對手,兩國再也沒有共同語言。這是巴林在2017年參與沙特打壓卡塔爾的最大原因。

另一方面,巴林局勢動蕩之時,伸出援手的,正是強鄰沙特與阿聯酋。巴林軍隊與示威者衝突後,沙特以「協助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為由,向巴林派出一千名士兵,協助維持秩序,阿聯酋也派出五百名警察赴巴林。沙特、阿聯酋的舉動,受到包括當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內的非議,巴林外交上也逐漸被孤立。畢竟當時被推翻的獨裁政權不少,巴林王室首要是保住自己,國內執行非常手段,亦是情理之中。一切都是有代價的:自此,巴林就成為沙特的附庸國了。

▶️ 沙特、伊朗世仇「大和解」:世界三強、中東四霸未來如何合縱連橫?(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Ur8Rgm3QIw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