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雖然在同期香港作家當中,葉靈鳳的文字產量是最多的其中一位,近年關於他的研究也不少,但他的個人立場、家庭背景等的披露,卻非常少,因為他本人甚少表達。

這是很令人注視的特色,我們不妨和同屬南來文人的倪匡比較。倪匡同樣日產萬字,著作極豐,但一生酒色財氣、大情大聖、愛惡分明,政治立場非常清晰,就算是寫作方式、哪些是代筆、哪些是代別人筆,全都高度透明。

從葉靈鳳的下一代回憶,他為人非常口密,對自己的經歷、情感、立場,無論對外人、還是對家人,基本上都不透露。在外人面前,葉靈鳳是好好先生,笑容滿面,人稱「契爺」,但交流的通常都是文學藝術,也停留在那裏,彷彿一道閘門,會自我設限,自我封印。他會懷念在中國大陸的至交好友,為他們的經歷不快、抱不平,但究竟自己和他們關係如何,同樣很少談。

不少人自己被扣上諸般帽子時,例如漢奸、叛徒、虐妻狂,總會不甘心,多多少少總會自白。而自己做了一些人性光輝的事蹟,就算再低調,也總會希望多些人知道。但葉靈鳳是一個例外,既沒有半句自我辯解,也不提自己曾經幫助過、交往過哪些人。

到了好友羅孚在北京被軟禁時,要整理葉靈鳳文集出版,才發現自己雖然和對方相交多年,卻毫不了解對方的早年經歷。那時候才寫信向葉靈鳳夫人查詢,獲得的答覆也是一鱗半爪。

這種「有表情的 poker face」,真的快樂麼?答案似乎是否定的。但就算他在家偶爾發脾氣,也只會對雞毛蒜皮的事有感,更深層的抑鬱,卻是欲語無言。外人了解他固然難,就算是他自己要了解自己,又何嘗容易。

到了後人要考證他的心路歷程,又因為時代變遷、話語權改變,在本來就帶點神秘的背景下,更添其他難度。

葉靈鳳的家人自然不希望一些隱私曝光,而後人又各有不同身段、不同立場、不同經歷,回憶的部份,多少都會反映自己的情感投射。例如葉靈鳳的《大公報》女兒葉中敏,和編劇女兒葉中嫻,就分別處於深藍、深黃光譜的兩極。我曾向註釋《葉靈鳳日記》的小思老師(盧瑋鑾教授)請教,女兒們口中的父親哪個形象較接近她的理解。她笑說:加起來除二,就差不多了。

▶️ 陶傑:(三)A Man Must Choose:《大公報》被「二次奪舍」・「留下來的人」心理解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8t4vUqhlqw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