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母親在《大公報》工作時,機構內使用的是「藝名」。這在左派機構當中非常普遍:很多人身分證的名字,和工作名字是兩碼子事。

當然,中共高層的化名數目要誇張得多。例如毛澤東重用的特務頭子兼才子康生,死時官局全國排名第四的領導人,原名「張宗可」,字「少卿」(紹卿),乳名「張旺」,曾用化名包括「趙容」、「張溶」、「張耘」,筆名是與齊白石相對立的「魯赤水」,「康生」是他在俄羅斯的時候的俄名譯音,卻是官方名字,當權的時候被人尊稱「康老」。

小時候問母親為甚麼有兩個名,她只會笑說是「藝名」。但外公、外婆卻都是坐不改名,究竟是誰創作另一個名字,已經不可考。雖則文人以筆名行走江湖,不同陣營都是相當普遍,但左派圈子的考量,似乎更多。

背後的原因,相信包括要避免出入境可能出現的麻煩,因為《大公報》中人總是覺得自己在港英黑名單上。另外,一些曾經入獄的人,例如六七暴動那些,出獄後往往改名換姓,例如曾德成、曾鈺成的妹妹曾子美,被捕出獄後改名「曾勵予」。

還有一些真的是組織安排以化名活動,去掩飾前半生的身份。不過在現代社會,其實從來沒有真正的秘密可言,很多時候反而是故作神祕的多此一舉。

不過客觀效果,就是讓母親可以分辨不同圈子的朋友。她的工作同事、媒體工作接觸的同行,都是喚她工作的名字。而父親的親戚、她的舊同學、工作外認識的朋友,卻都是稱呼她本名。

她有幾位一直聯絡的中學舊同學,都是很後期才知道她在《大公報》工作。而《大公報》中人,又幾乎不知道她有教會生活。

小時候,自然不會覺得那純粹是工作需要,只會不時覺得:有甚麼好掩飾呢?香港社會這麼透明,其實越是經常疑神疑鬼,倒不如像墨家所言的「明鬼」,無論別人怎麼說、怎麼望,起碼自己心安。

想不到到了《港區國安法》時代,使用多個名字行走江湖,漸成常態,不得不佩服不少朋友的先見之明:林忌、渾水、青永屍,確是走在時代之前。

▶️ 陶傑:周蜜蜜《亂世孤魂》:香港左派家庭的大時代(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da_fIaXr4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