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友人沈旭暉教授在其專頁發表〈越戰期間,和香港同期連枝的南越共和國〉鴻文,闡述冷戰初期越南共和國、流落香港的第三勢力(中國自由民主戰鬥同盟)及大韓民國共組聯盟,爭取美國援助抵抗亞洲日益赤化之局面。文章後半亦提及我國如何以胡璉將軍出使西貢佈局東亞反共陣線,以及最後第三勢力之國際合縱連橫煙銷雲散。這個有趣題材不禁讓小編想進一步探討為什麼第三勢力會失卻美國支持,事實上美國從未真心支持第三勢力。

沈教授文中介紹之中國自由民主戰鬥同盟,時人號稱「三張一顧」,即國民黨張發奎、顧孟餘,民主社會黨張君勱及前共黨頭目張國燾,陣容看似遍及了中國全部政治光譜,然而必須了解到這些人除張君勱以外,都是各自黨內鬥爭的失敗者,如張發奎和顧孟餘是鐵桿的汪精衛政治追隨者(在汪投日之前),而張國燾更曾與毛澤東唱反調另立「中央」。

這些人脫離了各自組織之後之影響力更不如往昔,其所代表之「政治光譜」更只是空有其名而已,不少坊間著作將第三勢力形容為國民黨或中華民國政府在香港影響力的有力挑戰,或可說是言過其實,因為南來香港之難胞,若是中央派系者,絕大多數以前往臺灣為最終目標,鮮少受第三勢力吸收。本來自詡中間勢力者,在港初期亦自然是繼續第三路線,雙方更像是平行線般各行各路。唯一競爭,即是美國援助。

美國是否熱切扶助在港第三勢力取代播遷臺灣之中央政府,作為中國人反共之代表?今日回顧歷史似乎也不無疑問。民國卅八年(1949)美政府發表《對華白皮書》,認為中國之失敗局面惟中華民國政府一己之責任,然而二戰新勝不久,中美同盟在美國不少朝野眼中仍有歷歷在目,對於此白皮書之內容不以為然,是故韓戰爆發後,美政府馬上重新援助中華民國及派第七艦隊巡邏臺海。但是對於杜魯門總統此前的對華中央政府放棄政策仍需有一個解套,於是才出現了一邊援助中華民國一邊在香港促成第三勢力,兩者資源之重疊,在於中央政府亦欲運用美援,穩定南來香港寄居調景嶺難胞之向心力,而第三勢力希望美援集中其手訓練一支武裝光復中國(也說是蔣震那種空投游擊任務)。

誰不知雙方明地暗地爭取美國援助,卻碰上不欲殖民地有任何不穩定的港英政府,所以才有蒲台島之張發奎部隊被英國驅逐到澳門,調景嶺被斷食物衣藥供應的一幕。若我們認為美國熱切希望香港華人加入第三勢力,英國人斷不至如此決絕。果然在第三勢力成立不久的1952年,張發奎張國燾不睦,顧孟餘離開香港,第三勢力已然是深度休克,同時亦印證了美國政壇之變色:中華民國的老朋友艾森豪將軍代表共和黨出選總統。

所以沈教授提及張發奎聯絡韓國崔德新之事,只是美國放棄第三勢力後張的最後一搏,在此題外一說:張發奎、崔德新本為舊識,崔氏曾是韓國光復軍,以我國新一軍身份抗日,勝利後在廣州協助張發奎管理投降之朝鮮日軍,崔氏1956年任韓駐越公使,張聯絡崔時,美國已放棄第三勢力四年之久。更戲劇的是,崔德新後來成為韓國外長,又叛逃北韓,成為韓國投北最高身份者。由此來看,張發奎找上崔德新,是以私誼推動第三勢力東山再起,效果難以和胡璉將軍使越促進中越聯合反共相比。是故沈教授文中之「中韓越三國軍事同盟」只聞樓梯響,最後不了了之。

⏺ 李龍鑣:我在汪精衛政權下生活的日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dC-4SWxxpk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