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香港誌 172】香港「山東差」的故事 (Patreon)
Content
香港警察史上曾經出現一批「魯警」 ︰祖籍威海的警察分隊(民間稱為「山東差」),而他們成為香港殖民時期的中堅分子,則源自英國分而治之的管治智慧。當年民間有童謠︰「ABCD,大頭綠衣」,「B」是指來自印度、錫金等地的南亞裔警察,「C」「D」兩組均為華裔,來自廣東為主的編入C組,來自山東威海的就編入D組。
「D組」最遲出現,導火線是百年前印度發生的阿姆利則屠殺(Amritsar Massacre),令倫敦當局擔心影響錫克教徒、穆斯林警員的忠誠,計劃改組各地警員成份,例如在馬來亞聯邦,英國就解散了錫克教徒為主的Malay States Guides。但因為中國政局動盪,在1922年的海員大罷工,來自廣東的華人警察被指對同袍「手軟」,加深了港英政府與本地華人之間的信任裂痕,印警就被勉強維持下來;到二戰爆發前的1939年,印警仍佔香港35%左右總警力。於是,尋找新的警力來源就登上日程,昔日同為大英殖民地的威海,就成為了解決方案。
威海成位於山東半島,為英國殖民地只有短短32年(1898-1930),1898年7月1日被大清租借予英國,為期25年,同年列強紛紛在華劃分勢力範圍,包括英國租借新界,俄羅斯租借旅順大連,德國租借青島等,而英屬威海衛主要負責監控德俄勢力範圍。1930年,中華民國收回威海衛,剩下劉公島延續十年為英國海軍基地,最終也在1940年回歸。
對英政府而言,威海人猶如Gurkha兵一樣,都是忠誠善戰的一群。威海成為英國殖民地後,英國就招募威海人入伍,以「英軍」身份參與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也曾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英軍後勤工作,深得信賴。一戰後,時任香港警察司胡樂甫曾在煙台任職,了解當地民風及方言,成為招募魯警的最大推手。首批魯警在1923年從威海來港,直到威海回歸中華民國後,港英政府還在招募魯警,至1956年為止,魯警全盛時期佔香港總警力的1/5。
港府為了拉攏魯警,刻意把他們與同屬華人的廣東警分開編組,而且待遇比其他華人警察更好,例如有來港津貼,又能優先入住警察宿舍。由於魯警被港英認為思想相對簡單、忠誠可靠,與印警、廣東警均言語不通,也沒有「境外勢力」(印度或廣州國民政府)支援,成為處理諸如「雙十暴動」一類華人社會大動盪的王牌,也迅速取代印警的原有職責,包括保護殖民政府官邸及洋人居住區。例如香港第三任行政長官梁振英的父親,正是看守港督府的「魯警」,據說正是這經歷啟發了兒子要入主港督府之夢。
更重要的是,魯警成為警方新成立的「衝鋒隊」主力骨幹,負責處理嚴重及突發工作。有關魯警的歷史分析及軼事,可參考兩本有關威海警察的專著︰《香港威海衞警察口述歷史》及《香港威海衛警察記事》。
到了1997年後的香港特區,自然不容易複製港英做法,但同類思維並非不存在。港英培訓的警務人員,和特區時代警務人員的氣質,自然有所不同,也不見得深獲北京信任,但掌握保安系統從來是一個政權的重中之重,自然需要改變招募方式,例如對學歷等的要求,去製造新的內部身份認同。
▶️ 尤德學者協會理事會主席Michael Chan:尤德爵士紀念基金獎學金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QJ12hX45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