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香港誌 151】「中環香港人」與「新香港人」的分工合作,從此崩潰? (Patreon)
Content
在香港的特殊國際身份當中,中環的國際投資銀行本來一直有默契,就是前線(front office)大多由中國大陸專才負責客戶服務(也就是「拉生意」),後勤合規則由港人把關,例如合規(compliance)簽名一般避免漢語拼音,就是避免中國大陸人根據國情過份「進取」,而「不慎」違反香港法規。
畢竟香港人的法治意識一般較強,對法規敏感度更高,這是從小在法治社會長大的成果,很不習慣「依法治國」的另一套倫理規範。國際企業相信香港制度,卻不信任企圖抄襲港式制度的前海,正是因為香港還有「真香港人」,去杜絕類似瑞幸咖啡鬧劇在市場出現。但《港區國安法》實施後,中國大陸人顯然對國家安全的尺度拿捏更佳,這也是自小習慣環境的成果,屆時back office只會逐步一國化,卻會令香港的剩餘價值進一步消散。
再者,中外投行近年都愛聘用「紅二代」作高層,表面原因自然是「唯才是舉」、「內舉不避親」,核心理由卻是看中其「社會資本」,也就是其父母輩影響力,希望以人脈作為「生招牌」。《港區國安法》實施後,「紅二代」肯定更舉足輕重,功能由「生招牌」再升格,變成「神主牌」:試想萬一將來某投行中伏,誤墮國安法網,但負責調查的卻是駐港國安人員,「約談」過程中,香港員工只會驚慌失措,唯有熟悉國情的「紅二代」懂得紅線所在。
短期內,歐美外資的高層、股東,對上述「範式轉移」,很可能樂觀其成。畢竟一宗又一宗的巨型首次集資上市(IPO),是香港人還是「新香港人」經手,並不影響他們的分紅。對他們來說,香港始終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至於這個工具還可以用多久,對這些金融國際僱傭兵而言,可謂與我無關。
但《港區國安法》落實後,很可能連法治意識這個天然屏障,也反過來成為舊香港人的生存障礙,香港進一步「前海化」,服務對象變成「A股」絕對主導。若干年後,淪為和深圳合併的普通中國金融中心,恐怕是大勢所趨。
面對這趨勢,世界各國表面上大義凜然,其實都在摩拳擦掌,想著如何取代香港。當中日本最「進取」,忽然說要為香港金融專業人才提供「保障」;中環近日傳聞,新加坡、南韓金融市場打算結盟,南韓可能改例以英文運作,把東北亞、東南亞兩大市場聯成一線,共同取代香港的現有地位。至於台灣建立一個行普通法的新香港,完全符合新冷戰格局需求;甚至連馬來西亞,也有一個納閩自由貿易區(納閩曾是英國獨立管理的殖民地,和香港略有可比之處),近年香港投行偶爾也到納閩行香港之事,在可見將來,動作可期。
《環球時報》胡錫進之流依然認為,中國讓哪裏成為金融中心,那裏就是金融中心。這除了成為世界笑柄,更直接令世界各大國的禿鷹群起覓食。但胡總有一點是正確的:香港作為一個金融中心,並不會因此死亡,畢竟上海、深圳也是金融中心,只是成為「中心」的原因,主要是反映中國市場的體積,而不是建基於普通法中心集資全球的能力。只是當香港變成這樣的中國大陸內循環中心,昔日的定位就蕩然無存,對中國國家利益也毫無好處。
▶️ 延伸視頻:蕭少滔:《港元人民幣互換協議》永續,會令香港外匯儲備瞬間蒸發嗎?(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kq_4FXySv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