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香港回憶 369】母親的教會學校與基督信仰 (Patreon)
Content
母親在《大公報》家庭長大,而又很抗拒鬥爭路線,雖然政見保守,但很不認同中共毫無人性的一面,這種結合除了因為近距離目睹種種悲劇,和她從小到大在教會學校長大,相信很有關係。
外公、外婆來到香港後,有很多跡象顯示他們不希望在主流社會以外生活,不希望家庭在左派圈子內圍爐,而且他們心底裏知道甚麼是優質教育,於是用盡方法,不把母親送去左派學校,而是辛苦排隊、考試進入九龍區的教會名校:循道學校。母親在循道讀小學、中學,對那間學校深有感情,她們那一屆的同學,也有聯絡至今。
循道是循道公會主辦,而循道公會和衛理公會後來在香港合併,成為香港基督教的一個大宗。教會學校自然要讀聖經,而且天天祈禱,而在昔日港英社會,教會學校扮演了間接管治的重要一環,除了培養雙語人才,也負責文明教化,因此是左派圈子的重要敵人,同時也是左派圈子的重要打擊、滲透對象。
外公、外婆並非信仰基督教,但他們在舊上海時,知道最好的學校都是教會學校,這是一個根深蒂固的概念,於是母親入學時,就毫無思想掙扎地報讀循道。不過他們的很多行為都是矛盾的,一方面覺得下一代最好遠離左派圈子,接觸外面世界,另一方面又希望下一代留在身邊,乃至在同一機構工作。我想最合理的解釋,除了甚麼中國人民族性,就是他們缺乏安全感:左派機構很能令人構成結構性依賴,同時也是恐嚇,而子女往往是老人最後的安全感泉源,所以很多時候兜兜轉轉,又不是沒有反思,但終究還是不能離開。
基督教對母親的影響是很深的,她確是熟度聖經,而且對「真善美」這類教義很執著,無論怎樣定義,都很希望自己和身邊人成為好人,這和習近平治下中共強調「老好人就是壞人」、「勇於鬥爭」的哲學完全相反。雖然她小時候沒有正式受洗,但自稱一直都是精神上的教徒,到了退休之後,終於正式受洗。而且她始終懷念童年在教會學校那段生活,我想那是她最快樂的時光,所以退休後,她在教會學校英華女校當了多年義工(術語就是「侍奉」),而在我小時候,她也一度想辭職去教一間基督教幼稚園,總之,那個是她至今嚮往的精神世界。
她在循道的同學,到了長大後才知道她的家庭背景,而左派圈子的家長有一個約定俗成,有時就算子女是在左派學校,職業也會杜撰,通常都是「商人」。我一直覺得這是很無謂的自我邊緣化,久而久之,沒有歧視也會自我歧視,心理自然不平衡,但另一角度看,老人家把女兒送到教會學校那麼多了,卻不無風險。我覺得,這是外公、外婆繼來到香港後,一生人最明智的一個決定。
▶️ 延伸視頻:王少勇牧師:《沉默》的「肉身殉道」與「靈魂殉道」對牆內牆外香港人的啟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pfEaNLz9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