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我最後一次見舅父、而又有特別深刻印象的,是在外公的喪禮。

根據華人傳統習俗,老人家的喪禮應該由長子負責捧遺照、「擔幡買水」等儀式,而外公只有舅父一個兒子,這角色自然應該由他擔任。但外公是《大公報》高層,喪禮會有不少人出席,而自從舅父病發,就再也沒有見過舊朋友,外公、外婆也不大願意其他人看見他的樣子。

那是否要接他出院,負責這項儀式?這是一個兩難。

最後外婆還是決定讓舅父到場,因為「有子送終」,始終是華人傳統的大事。但她們同時也通知我standby,要是舅父臨場出了甚麼狀態,就要由我頂上。而且她們也擔心會否出現一些尷尬場面,例如要是他萬一捧遺照時,手不穩摔掉照片,又或會否亂說話之類,總之擔心會「失禮死人」。所以我們的standby也包括要是有突發情況,還要將舅父拖走。

這樣的心情下,自然難以專注哀傷。

之前這裏分享過,外公喪禮當日,很多舊同事、左派圈子的元老出現和送花圈。畢竟是笑喪,很多人都用紅白二事來一併聚舊,所以有很多人談話。忽然間,就像電影情節那樣,全場徹底靜默,不約而同,望向同一個方向。還以為是哪位大人物來了,原來,就是舅父進場,各人打量他的眼光,好奇有之、同情有之、尷尬有之,實在難以形容。我又想起《倚天屠龍記》張翠山的身死現場,張無忌在母親示意下,眼神把現場各人從左至右,緩緩地一個一個,橫掃一遍。

那一天的舅父,卻是我一生人見過最正常的一天。

全副西裝,神情哀傷,所有儀式都能應付。上山儀式後,他留下來一起食解穢酒,同檯都是最熟的親友,他的對答與常人無異,甚至可以討論時事,甚麼示威、甚麼法輪功之類,可算對答如流,除了反映他清醒時的頭腦頗為正常,也可見依然在緊貼時事,令人格外欷歔。

▶️ 延伸視頻:《憂鬱之島》導演陳梓桓:為甚麼幾代香港人,都活在一個「憂鬱之島」?(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zHuoXNpzdE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