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在香港這類大都會,不少人都有程度不同的精神問題,輕屬抑鬱症,重則屬精神分裂。本來香港對精神病人有非常強烈的歧視,「青山走犯」的形象深入民心;百年前未有精神病院,香港只能放逐精神病人到廣州的心態,更是形容達爾文主義的自生自滅。

直到近年社會終於開始正視這類問題,很多知名人士以過來人姿態現身說法,相信是潛移默化改變社會風氣的功臣。例如曾經訪問過曾智華先生,他就毫不避忌,經常將自己因為工作壓力患上抑鬱症的經歷和大眾分享。

但與此同時,社會依然存在很多惡趣味。

令我記憶猶新的是在九十年代,剛興起娛樂圈的狗仔隊,當時娛樂版將四位本來毫無關聯的藝人:蔡楓華、洪朝豐、藍潔瑛、陳寶蓮聯繫在一起,稱為「四大癲王」。當時互聯網尚未盛行,假如以今日演算法主導的遊戲規則應用在當時,後果更不堪設想。

四人本來在各自的領域,都算獨當一面:蔡楓華曾是八十年代與「阿梅、Leslie、Danny」齊名的一線歌手;洪朝豐曾是很受歡迎的電台名DJ;藍潔瑛曾被稱「靚絕四台山」;陳寶蓮是香港第一代三級片豔星。

其實四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抑鬱症,雖然成因不同,但是都出現種種奇行。最終後兩位先後因此辭世,前兩位近年情況則逐漸復原,雖然依然容易成為戲謔的模仿對象,但總算成功復出,起碼可以自力更生。例如看到蔡楓華正正常常的開個人演唱會,很難想像十多年前的他,落魄到何等模樣。

雖然當年也覺得這幾位的奇行真的很有喜感,但其實大眾本來都不大知道他/她們是病人,直到其中一位「癲王」陳寶蓮因而自殺,傳媒才開始以抑鬱症患者看待這類公眾人物,坊間的惡搞才開始有所收斂。

用今天的角度,媒體公然嘲笑精神病患者,在任何文明社會都是最低俗的水平;然而在民智未開的階段,卻沒有多少人覺得有問題。舉一反三,一般精神病患者、和他們的家人,在社會要承受多少壓力,可想而知。

在這幾年,不少香港人都有情緒病,有些很明顯,有些很subtle,但可以說,精神不健康的佔了絕大多數。

不過當局者迷。如果不是整理、分享這些家庭故事,又何嘗能夠嘗試代入這種心路歷程呢。

▶️ 延伸視頻:曾智華:如何面對大時代:香港人永遠不要退休(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FVcTR1ZP18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