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感謝Golden Scene邀請在台灣觀看香港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優先場。坦白說,比想象中好看,也比想象中親切。

雖然紀錄片是關於英華女校幾個千禧學生的十年成長,與男校的成長歲月不盡相同,但因為種種原因,和這間女校也頗有淵源,多年前還在英華進行了一次早會演講,對英華的舊禮堂印象頗深。假如不是《港區國安法》,相信電影對2014、2019的著墨會非常立體;當然,由於電影要在香港上映,大家都會理解。

最令人觸動的幾幕,講述女孩曾幾何時都有不同夢想,背後有一股甚麼都可以嘗試的豪情、相信甚麼都可以改變的勇氣,而這正是曾幾何時,無數香港人都擁有的特質。到了長大之後,自然不容易履行十年前孩子氣的理想,但那份理想卻能啟迪走更合適的路,不過卻多了一種無力感;而香港大環境的無力感,正是一脈相承。

在香港傳統名校當中,英華是比較樸實的,校長也明顯有教育理念,不像某些有「第一名女校」之稱的女校長那樣,勢利得驚人。校長對曾經成為losers的學生不放棄,說來容易,但現實是困難的,最終losers成為人生winners,少不了學校的功勞。英華校長笑說不少學生到了叛逆期,感覺像「恩將仇報」,但最終也會回來;在互聯網世界,存在一些以放負圍爐取暖的losers群組,不少卻是四、五十歲的人天天中二病,更反映健康群體生活在人生關鍵階段的可貴。

電影中最叛逆的學生,最好的朋友卻是head prefect,後者品學兼優,卻會包庇這位「壞同學」,這種手帕交的故事非常少女,卻充滿久違的人性。那位本來要做警察的新移民女生明顯比同齡人成熟,也明顯比其他學生有「國家情懷」,政治立場有明顯差異,但也不見得不能和其他同學相處,這本來才是真正的香港。

將這些故事連結在一起的,固然是那些校長和老師,也是舊香港,但更重要的,還背後的信念。雖然這信念在校長口中,總是以宗教的語言說出來,但其實這種信仰本來我們都有。假如看過《時代革命》令人強化了使命感,《給十九歲的我》卻會令人不自覺的加添了正能量,亂世中,更要相信我們的faith。

▶️ 延伸視頻:獨立音樂人黃衍仁:團結、離散、沉澱、紅線...... 高壓時期,還可以怎樣創作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4nqLZbPanU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