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之前談過,在台灣的舅公張忠棟教授除了是民進黨元老,也是研究胡適的權威,家中有大量藏書,包括珍貴的胡適手稿。他病逝後,手稿都贈送了給自己的弟子,也是研究胡適的潘光哲教授。

我來到台灣後問舅婆,為甚麼不保存下來。她苦笑:怎樣保存?

舅公、舅婆當時住的房子,就在我現在住的地方附近,所以她一說當時打理海量藏書的辛苦,我絕對感同身受。這些房子在山上,雖然景色怡人,但在台灣非常、非常、非常潮濕,特別是在冬天的雨季,下雨日子極多,家中要在每一組書架附近長開抽濕機,兩個小時就會抽滿一缸水,非常誇張。否則書本、特別是有了日子的舊手稿,就很快發霉

與此同時,山上有陽光的時候,太陽又很猛烈,很容易把書曬壞,起碼封面肯定變色。本來除了少數收藏版,這也不影響閱讀質素,但日曬雨淋、熱脹冷縮,假如沒有恆溫、沒有專人打理,幾年之後,舊書就會變型。但又有多少家庭,可以這樣精心打理舊書?至於胡適手稿一類文物,一旦再流傳給下一代,更可能會當垃圾丟棄,還是及早送給識貨之人,更為保險。

我聽了自然覺得很可惜。當然,一個原因是假如保留到今天,我很可能就可以堂而皇之,得到這批收藏。但更可惜的是身邊不少這類文物,都不過因為技術性原因,而未能保留下去。

在外國,不少家族都有收藏家族歷史文獻的習慣,多少有一些族譜、百多年前的書信往來之類,乃至有一個角落專門收藏,作為家傳之寶。但在華人地方,除了部份大家族有族譜,保留舊書信、舊照片的風氣並不普及,很多文物都會被大掃除清理掉。我經常和父母說:「甚麼?這些是可以丟掉的嗎?」

究竟這是否反映一個族群對歷史的不尊重,我不敢斷言。只知道如果我們從現在開始,養成收藏歷史的習慣,尚未為晚。

▶️ 延伸視頻:藏書家鄭明仁:那些年,百花齊放的香港藏書 (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5Khhkkn42c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