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香港的腹地,既然被英、日、美諸國長期重視,中國大陸的各方勢力,自然都會善加利用。香港主權移交後的「泛珠江三角洲整合」,不過是最新的嘗試,而最善用香港與腹地關係的,其實是民國年代的廣東軍閥。

在1920、30年代,廣東和香港兩地的物價差距極大,廣東腹地除了提供香港人的生活必需品,通過香港走私,更能夠獲取暴利。當時的廣東海關屬於國稅,與廣州實際掌權者軍閥陳濟棠的利益,沒有直接連繫。因此,為了籌集資金擴充軍備,以鞏固統治,陳濟棠利用軍艦、鹽運使緝私艦、警船等船隻,從香港進口外國貨物,並轉口傾售至華南各地。當時的大宗走私貨物種類包括煤油、紡織品、鐘錶、玉石等進口稅較高的工業品及奢侈品,其中來自東南亞的糖能夠免稅進入香港,因而利潤最顯著。單以1934後半年計算,陳濟棠廣東政權走私出售的白糖、冰糖、紅糖等各種糖類,便高達三萬多噸。當時的走私路線可以分為水陸兩路,水路不乏輪船、民船參與,從香港運至黃埔偏僻處卸貨;陸路則主要利用九廣鐵路,再運送至佛山、太平、石岐等地。走私出口的利潤相對較少,包括以鎢砂為主的各類礦產,從汕尾、中山走水路,或同樣利用九廣鐵路運送至香港,再轉口外國,但同樣對陳濟棠政權的財務狀況大有幫助。[1] 

對陳濟棠政權而言,英屬香港也是他的根據地之一,家族在香港島的北角一帶買下了大量地皮,富甲一方,不少資金都從廣東省轉運到香港。與此同時,一個地下運作的跨境經濟、金融體系,就通過香港和廣東省的聯繫,繞過國民政府,直接用各種方式建立起來。陳濟棠和上一代廣東軍閥、下台後在香港當寓公的陳炯明一樣,都支持「聯省自治」、強地方弱中央一類構想,知道香港和廣東、廣西腹地之間的微妙關係,可以算是20世紀初的「大灣區」概念。然而這個體系能夠成功,偏偏因為廣東省和香港之間有一個非常穩固的防火牆,而不是強行將兩地壁壘消除,這卻是21世紀的「大灣區」概念剛好相反的。

反而中共建政之前,卻懂得利用粵港之間的防火牆,通過香港和腹地的經濟聯繫,去為我所用。早於1920-30年代,中國共產黨便開始利用香港,為廣東的基地提供各種資源,同時自然也進行滲透工作。首先成立的是位於九龍的中共南方局秘密電台,繼而成立華南交通總站,直屬中共黨中央交通局,協助各共產黨基地與上海之間的文件傳遞,同時亦提供戰略物資運輸,包括食鹽、紙張、藥物、無線電通訊器材等。當時這條交通網絡被稱爲「閩西線」,從上海經香港,延伸至汕頭、潮安、大埔、清溪、永定當地。

及至1935年,中共不再使用上海作為地下交通樞紐,此後,香港因為能方便連接包括中國大陸和海外的八大腹地,作為中共中央海外部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被用作連接農村和城市的主要地下交通網絡。與此同時,中共通過新華社香港分社,建立分佈海外各地的宣傳機構,把「革命宣傳活動」擴展至新加坡、曼谷、倫敦、紐約等地,重要的事這些海外「大外宣」機構其實宣傳為副,同時為中國大陸的中共根據地籌集經費反而為主。香港同時也是東南亞各地共產黨員的聯繫據點,中共當時透過香港與蘇聯共產黨、第三國際合作,在東南亞宣傳共產主義。[2] 要是香港是廣東省一個普通城市,對中共而言,自然就不會有所有這些價值了。

[1] 梁向陽。2002。20世纪30年代粤港走私問題探析。《五邑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4(1):50-66。

[2] 賀碧霄。2018。情報、人員和物資的樞紐:1930至1940 年代香港與中國共產革命。《二十一世紀》,Issue 169, 頁 61-76。

▶️ 延伸視頻:香港史學會鄧家宙博士:「南天王」陳濟棠家族的「北角勢力範圍」,是如何建立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VDRb6gTwZk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