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在濱下武志定義的香港八大腹地之中,最初最被國際勢力重視的,確然是中國大陸的幾塊,但其實這幾塊腹地本身,也是整個區域整合的一部份。要進一步了解香港聯繫中國大陸貿易市場的獨特角色,我們可以再參考人類學者施堅雅(George William Skinner)的「市集論」。值得注意的是,施堅雅有一位香港學生蕭鳳霞(Helen Siu),後來成為耶魯大學人類學教授,加入香港人的獨特視角,將「市集論」改良發揚光大。

施堅雅把中國傳統社會的市場經濟,分成「基層市場」、「中間市場」及「中心市場」等三層結構。「基層市場」屬於農村市場,農村家庭透過它購買日常用品、及販售自家產出的各種作物,為農產品進入市場體系的起點,以及農民消費產品的終點。「中心市場」在流動網絡中具有戰略性地位,一方面接收輸入產品分散至下屬區域,另一方面收集地方產品,並輸送至其他「中心市場」,例如上海作為其中一個中國最大的「中心市場」,就是一大串「基層市場」的終極出口。「中間市場」則處於兩者之間,作為「基層市場」和「中心市場」的連接點。[1] 

這三層市場在整個中國大陸的分佈如星羅棋佈,大約十八個村莊就有一個「基層市場」,七個「基層市場」就構成一個「中間市場」,同樣地,一個中心地連接著周邊大約六個「中間市場」,層層相扣,就組成了區域網絡。「基層市場」社區被視為小商人及農民的交往場所,以及小商人與地方上層的交往核心。「中間市場」中,最具影響力的是鎮集鄉紳與常人的來往。及至「中心市場」的集鎮,則加入了官吏的參與,是官府、鄉紳領袖與重要商人的交匯中心。一般而言,中心集鎮同時具有行政地位,為縣城、府城等行政中心所在。[2] 香港的戰略地位,本來只是一個「基層市場」或「中間市場」,卻在英國人開埠之後,逐步取代廣州市,成為南中國首屈一指的「中心市場」。

上升至跨地域性的宏觀層面,施堅雅進一步根據地理分布,定義出中國大陸的十二大地文區域,分別為華北、西北、漢水流域、湘江流域、贛江流域、沅江流域、長江中游走廊地帶、長江上游及下游、嶺南、東南沿海、以及雲南貴州,與濱下武志定義的其中幾塊香港的中國大陸腹地,都頗有交雜之處。這些區域多半按照水脈分佈,因為水道能夠滿足農業生產需要,同時作為運輸渠道,方便促進貿易。每個地文區域中,均包含一個城市體系,各種資源透過運輸網絡集中於區域核心,從而成型一個或多個城市。[3] 因此,區域核心的經濟發展程度高於偏遠地區,無論是運輸密集程度、商品市場化程度、金融及批發的集中程度,以及工業生產規模等各方面,均如是。[4] 各地區的貿易連繫主要透過水路連接,例如長江自身即連接著當中的七個區域,並通過大運河南向連繫東南沿岸及嶺南,從而進入海路運輸網絡;珠江三角洲的貿易體系,正是另一例子。[5] 香港上連的腹地,正是接駁到這一帶的地文區域,只是香港本身後來居上,成為區域核心中的核心,反而改變了其他中國地文區域的經濟發展,成了後者經濟政策依附的外來槓桿所在。

[1] William Skinner。1998。《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史建雲、徐秀麗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5-9。

[2]  同上書。頁10;21-40;52-54。

[3] William Skinner。2002。《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葉光庭等譯。北京:中華書局。頁10;243-245;248-249。

[4] 梁肇庭。2015。《中國歷史上的移民與族群性》。王東、孫業山譯。臺北:藍天。頁3。

[5] William Skinner。2002。《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葉光庭等譯。北京:中華書局。頁269-270。

▶️ 延伸視頻:如果查理三世是末代港督,香港、英國、中國、世界,會有何不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fD1y4KqFNc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