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舅父離開香港到廣州讀書時是中學生,同期來自港澳的學生有十多個,大多有香港左派機構背景。讀了兩、三年書,本應考高考時遇到文革,就徹底改變了人生軌跡。

當時在廣州的中學,大約八個學生住在一間寄宿房間,來自港澳那些同聲同氣,自然比較親善。舅父性格內向,據說不會和同房玩得很熟,但起碼能夠生存;他因為有點駝背,花名叫「油炸蟹」。而他那時候有幾位很要好的香港同學,正是這幾位有心人主動對我告知舅父的故事,而他們的心路歷程也很值得介紹。

首先接觸我的是吳力波前輩,也就是剛在YouTube訪問過談上山下鄉的那位,這些年來不時在我的Facebook留言指正。他的父親吳邨是左派電影元老,軍人出身,到香港後領導過洋務工會,然後被吸納到新華社的「新聞電影出版文化戰線辦公室」,也就是負責「文化統戰」。這條「戰線」的負責人吳荻舟的《六七暴動日記》,年前被程翔前輩整理發表,有很多那圈子的第一手資料傳世。不久吳邨成為左派電影公司「新聯」的編導室主任、兼任旗下高陞戲院總經理,因此在六十年代,也就順理成章把兒子送到大陸讀書。

另一位舅父的同學方宗武前輩,父親方志勇在香港創辦上海書局當總經理,此外,天地圖書、中流出版社等他都有份創辦,並兼任這些公司的董事長,後來更成為廣東省人大代表。他也是六十年代把兒子送去大陸讀書,當然,那時候沒有預計到文革的出現。

還有一位張南峰前輩,後來成為嶺南大學翻譯系教授,他的父親張問強是香港左派報人元老,先後擔任過好些外圍左報例如《周末報》、《循環日報》、《正午報》、《天方夜報》的總編輯、主筆、總經理等,後來出任《文匯報》顧問。張南峰經過上山下鄉的歲月,回港苦學成材,先後在港大學士、碩士畢業,再在英國華威大學博士畢業,再次證明英國人治下的社會上向流動非常公平,真的唯才是用。

由此可見,當時到大陸讀書的香港人都是哪些背景出身:他們不但來自香港左派機構,而且上一代不只是這些機構的一般員工,還要是入面的領導層,因此才有「培養血統純正的下一代」(也就是抓「家庭人質」)的需要和責任。當這些子弟兵在廣州聚在一起,父母在香港的級別又不低,雖然那圈子說是要打破階級,其實自己卻是非常等級嚴明,自然會出現一群少年比併家庭背景的情景。

據說舅父很少談自己的家庭,也沒有興趣參與那類討論。不過據他的同學透露,舅父曾經提過,有一些《大公報》、《文匯報》的子弟兵到了大陸讀書後,暑假回港探親就不願意再回去廣州,結果連累家人被整個圈子「唱通街」,帶來很大壓力。這說明少年的他對「人質」的身份,有切身體會,而且知道是「不可以輕易回香港」的。

令上一代意想不到的是,這幾位因為家庭背景到了大陸讀書的青年,回到香港後,輾轉都與中共分道揚鑣。張南峰教授曾經在「佔中」期間到金鐘上台授課,講述自己對中國的看法;吳力波在六四後對中共死心,現在專注搞香港導賞團,認為現在的中共領袖、港共領袖早就背棄了真正「左派」的進步理念和操守。他們幾人由一起上山下鄉,到一起為六四、七一、反送中遊行,經歷了很大彎度的人生兜轉,而種非平面的立體思維,正是香港人的典型。

但舅父就沒有機會走到這一步了。

▶️ 延伸視頻:傳統左派元老後人吳力波:上山下鄉學習心得:深入最基層的共產黨,與國民黨有何不同?(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MKlxLt4jc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