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卓慧思辭職後,英國自然需要一位新首相,但在不是全國大選的小圈子選舉,首相如何誕生?根據英國的議會制度,無須重新大選,只需要多數黨自行選出新黨魁即可;而釐定怎樣選黨魁的責任,根據保守黨內部規範,則是來自他們的「保守黨普通國會議員委員會」,即「1922委員會」。

這個委員會由保守黨的後座國會議員(即沒有內閣職務的普通議員)組成,不少英國通識教育都認為是源自1922年的「後座國會議員政變」,去終結保守黨參與當時的聯合內閣。不過根據正史,1922委員會的成立和那場運動沒有直接關係,只是被後人重構歷史,去彰顯後座議員的重要性而已。雖然這個委員會只代表後座議員的意見,但由於壟斷了絕大多數民意代表,他們的集體決定,就足以左右政黨方向,繼而約定俗成就成了代表黨的規範。

昔日保守黨選舉黨魁時,只是國會議員自己投票就足夠,戴卓爾夫人就是這樣在黨內「政變」被拉下台的。後來1922委員會制定新的選舉辦法,改為讓國會議員提名,然後交由全體黨員投票,起碼大大擴闊了小圈子的範疇,也改變了候選人的基本思維模式。

在卓慧思當選黨魁的那一次投票程序,1922委員會制定的提名票門檻只有20票,而保守黨目前有357位下議院議員,因此有大量候選人出現,競選過程也是馬拉松式的痛苦。但她在短短45日內就辭職,1922委員會不希望再經過冗長的投票程序,於是今次把提名票門檻大幅提高為100票,令候選人數目不會多於3人。

前首相約翰遜一直相信自己在黨員一人一票的選舉程序可以大大佔優,他的作風和懂得選舉的優勢也確是眾人皆知。問題是他不久前才被黨內勢力拉下台,要得到超過100票提名票,不少議員都難以放下身段,打倒上個月的我;就算他們相信約翰遜能帶領保守黨贏得大選,公開提名他也難以向自己的選民交代,卻也可能先損害自己利益。似乎某程度上,制定「100票」這個門檻,根本就是防止約翰遜復辟的。

結果,約翰遜剛宣佈退出選舉,表面原因說是為了黨內團結、勸退其他候選人失敗,自己也強調已經得到102票提名票。但根據英國媒體報導(例如《衛報》),他其實只得到60票提名左右,遠遠未能達標。而100票提名票的門檻,也令黨內主流建制青睞的前親中財相辛偉誠,可能成為唯一能達標的候選人,假如沒有對手,可能很快就自動當選成為下一任首相。而且這次不用黨員一人一票選舉,就可以避免上次那樣,忽然作出大量「反華」承諾,也不用重複做他不擅長的事,即向「普羅大眾」拉票。英國權貴玩弄章程、操弄結果的功力,從來不能小覷,正是如此。

▶️ 延伸視頻:林作:卓慧思45日首相閃電下台,無上限賭注all in 約翰遜復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87DBej5yJw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