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香港的帝國航道,除了依靠大英帝國的港口,同時也成功利用了其他勢力的港口基礎,去為我所用。例如取代了澳門作為昔日國際港口的重要位置,這在前幾章也曾談及。

回顧澳門的港口歷史,早在1557年,葡萄牙商人就與大明帝國的廣州官員簽訂了第一個葡中貿易協定,大明允許葡萄牙商人以交租方式,將澳門變成官方「倉庫」。自此澳門在葡萄牙帝國由果阿到長崎的貿易路線,佔據了重要地位,但十七世紀中葉開始,葡萄牙勢力大幅下降,已經不構成一個帝國應有的功能,澳門就逐漸由服務葡萄牙,變為服務整個歐洲的利益。1841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和國際通商口岸後,澳門港口的重要性已經被香港取代,這亦可從亞洲的「帝國航路」普遍沒有經過澳門可見一二。然而澳門昔日負責溝通的長崎、馬六甲、乃至果阿等,卻都變成香港港口的常見目的地。

又如臺灣南部的高雄港口,為日本統治時加以開發而成,「港灣為交通樞鈕,貨物吸吐之咽喉,在國防及經濟上居極重要地位」,「高雄港為臺灣南部國際港,位當太平洋之衝,港面遼闊,高潮所及面積達十九平方公里」。[1] 在高雄港口的案例,可見日本人是用心經營的,而英國本來也鎖定高雄為勢力範圍,只是甲午戰爭之後,被日本捷足先登。日本限於財力、人力,未能把港口建設得最完善,加之後期遭受軍事轟炸,一切設備損毀,令高雄一度喪失國際港口的大部份經濟功能。直至二戰之後,高雄港口經由中華民國政府及美援投資,才再度重建港口工程。在這段期間,英屬香港既與日治高雄構成航道,又承擔了為其連接中國大陸腹地的角色,無形中就讓大英帝國航道豐富了更多內涵,而又不用親自經營高雄。這就是大英帝國的智慧,也是香港人的智慧。

香港在帝國航道的角色,有時甚至可以通過「敵人」製造的機會而得到強化。事實上,二戰後香港的繁榮,得大大歸功於中國大陸在中國共產黨統治下,對世界貿易的「鎖國」政策:1949年誕生的中共政權、與美國自韓戰後實施的貿易禁令,都確保了香港長期作為實質上唯一遠東貿易重要轉口港的地位。昔日列強在上海、南京、天津、廣州等各自的航道建立的一切軟硬基建,包括它們各自的目的地,就幾乎全部被轉移到香港。而香港在帝國航道、國際政治經濟的脈絡,亦因應中共和美國陣營形成的脫鉤關係,保障了香港作為中國大陸至西方的最重要港口地位。

[1]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台灣高雄港務局運用美援成果檢討》,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出版,1967年,頁1。

▶️ 延伸視頻:劉夢熊:中國此刻應該從俄羅斯光復海嵾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isja2MZBdI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