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杜贊奇的多元身份認同史觀,可以怎樣應用到香港人的國際身份認同?其中一個轉捩點是省港大罷工。

在二十世紀開始,香港出現過多場勞工罷工,在省港大罷工之前,已經有1912-1913年的「拒搭電車運動」一類工業行動。即使港英殖民地政府得到香港華商、僱主的協助,罷工依然沒有如想像中快速結束,這並不一定反映勞工組織(後來不少都有左派背景)的成熟,卻反映了香港勞工階級漸漸成為香港主題成員之一,他們已經不一定要聽從上流社會的指揮。[1] 這種「香港勞工共同體」的形成,與前文談過的各種香港華商存在於同一社會,並行不悖,互為表裏,正正反映了香港身份認同之下不同階級、不同認同的多元性。

就算不少香港人表面上擁抱「大中華情結」,但這其實也是香港人身份認同的一部份,反而與同樣掛「中國文化」名目的中國大陸民族主義大相徑庭。1927年,「省港大罷工」剛結束後,深諳漢學的第17任港督金文泰為了抗衡激發省港大罷工、來自中國大陸的「革命民族主義」,請了不少有名望的中國士大夫在香港發揚中華文化、和提倡儒學等傳統禮教,並承諾支持香港大學成立中文系,以與中國大陸出現的「新文化運動」對抗,無形中成功「以華制華」,用古文化之名,構建了一道中港防火牆。這方針在二戰後進一步被港英政府制度化:1952年,港英教育署任命委員會,就香港學校課程內中國歷史、語文和文學提出建議;1953年,該會明確建議香港殖民地的中國教育,應傾重中國文化,以抵消中國、台灣強調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這種抽象的中華文化之愛,實和中國官方民族主義所說的中國性質,有完全相異的目標,卻很符合香港殖民地的整體身份認同。

正如杜贊奇所言,與其說「民族」或共同體乃具統一凝聚力、鐵板一塊的集體主體,民族主義或身份認同實則代表了同一社群之下的不同論述之間,如何鬥爭和協商的大平台:「自我不是原初的或單一的建構,而是在許多變化的、常常相互衝突的表述網路中建構的。」[2] 而且,杜贊奇強調「民族」能夠囊括或維繫其他認同的核心,但它只是眾多種認同之一,和其他身份認同可以互變、互換及衝突,當我們接待到香港人的國際身份認同身上,也有一定參考價值:

當我們考慮到民族認同的含混性、變換性與可替代性以及與其他認同的互動時,便不難認識到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援民族國家,就能在多大程度上顛覆民族國家。[3]

因此,杜贊奇強調歷史認同的能動性、多樣性和爭議性的「替代性歷史」,也就提供了後人反抗官方由上而下、一錘定音的民族主義論述、及被其盲目同化之可能,例如同一個「中華」框架,可以有不同演繹,也可以只是表面上相通,其實卻像香港人的「中華」與中國大陸的「中華」其實是屬於兩種內涵大異的身份認同。即使是看似壓倒一切的政治機器,「國家從來就沒能根除存在於新舊共同體中替代性的(alternative)民族建構」[4],假如連中國政權的「國家」也沒有那能力,我們又怎能期望任何權力機關能演繹劃一的香港身份認同?民族、身份認同的融會,就算能在一時一地獲得成功,但不同的自我意識群體對民族的構想和表達,仍會大異其趣。杜贊奇並非單純歌頌「差異」,而是指出個人和群體並不絕對相同,社會中只要存在能夠反制大一統、一條鞭、千人一面意識形態的批判力量,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共同體和生命力,例如歷史學家Henry Lethbridge筆下在20世紀初就逐步成形的香港共同體:

香港在1925年已經很成熟發展:不再是由一群貪婪、漂泊、暫時寄跡的烏合之眾組成的大雜燴,而是開始凝聚成共同體,如果把所有種族都包括在內,它更發展成了多元社會;可以説,它的成員在一種契約安排的網絡中團結在一起,某種身份認同於焉形成。[5]

[1] 高馬可著,林立偉譯:《香港簡史:從殖民地至特別行政區》,香港中華書局,2013年,頁102-103。

[2] 杜贊奇著,王憲明譯:《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頁5。

[3] 杜贊奇著,王憲明譯:《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頁7。

[4] 杜贊奇著,王憲明譯:《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頁7。

[5] Henry J. Lethbridge, Hong Kong, Stability and Change: A Collection of Essays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25.

▶️ 延伸視頻:練乙錚新書《驚心集》對談:海外香港人的宿命,正在重蹈海外民運覆轍嗎?(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mU1uyfrjA8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