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在舊世界,媒體擁有議題設定權,這個權力由幕後老闆直接或間接持有。到了新時代,新媒體的議題設定權,就是設立演算法的人。就算是最受歡迎的content provider,也可以因為演算法的微調,一夜之間被打回原形。理論上,演算法的設定前設,就是以最多瀏覽協助企業得到最大效益;但實際上,由於擁有龐大資源的政體和企業能夠反客為主,以自己掌控的人頭帶領演算法,演算法又往往在打壓個體戶,和互聯網出現的宗旨背道而馳。

說了那麼多,其實是希望分享一下在社交媒體使用其他語言的經驗。

每逢有訪問使用普通話(國語)或英文,就算有中文字幕,點擊率都每創新低。這是因為頻道一直以來的慣性演算,只會派送給以廣東話為主的受眾,而且還不會是大眾(這是我的個人定位問題),一旦出現其他語言,就會偏離原受眾群的習慣。而有了一條不受歡迎的影片,之後好幾條的演算法派發方式,都會被其拖累,往往要刻意做一條比較受歡迎、但很沒有養份的爛片去抵銷。而且中文字幕價錢不便宜,如果點擊率很低,單是字幕的價格就不能負擔。週而復始,久而久之,一個人的習慣就會被固化,不能走出comfort zone。

但想深一層,這除了演算法的問題,多少也和香港觀眾(無論牆內、牆外)的習慣有關;和新加坡相比,差別就非常明顯。

香港人口有97%以上都是華人,新加坡的華人比例則是大約70%,這兩個數字都是絕對多數。但新加坡的30%其他族群馬拉人、印度泰米爾人、西方人,令英語成為社會最主要流通語言,一般人的英文水平在生活層面,確實比香港人要好,起碼習慣了用英文(或Singlish)溝通。與此同時,新加坡不少馬拉人、印度人也會說基本華語,這也是日常生活需要,與及在學校、軍營、公司互相mingle的結果,這卻又不會影響他們掌握母語的能力。於是,新加坡社交媒體往往可以同時出現華語、英語,而目標觀眾不會因為語言轉台而流失、或覺得不習慣。但號稱前國際都會的香港,就不一樣。

就算不談政治,香港對語文的視野,確是不符國際都會地位的。就算是兩文三語,不少上一代都未能掌握,不像瑞士這類歐洲關鍵小國,小學開始就要精通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香港卻未能把握優勢,在昔日還有自主性之時,培養全民學習日語或法語作為third language,到了現在需要流散全球,就發現局限所在。保育廣東話自然重要,但這不是排他的,假如閱讀、觀看習慣只能停留在純廣東話、nothing else,其實永不可能融入各地,也難以建立新的社會資本,到頭來,只能食老本。

回到主題。我想國語、英語的對談是很重要的,也希望能多介紹各地專才讓香港朋友認識,同時讓他們也多接觸香港。假如同一頻道的演算法無可救藥,也許開設另一個頻道、培養另一種演算法是一個出路,不過,那就是另一個市場了。

延伸視頻:

▶️《現代菲律賓政治的起源》作者江懷哲: 菲律賓大家族怎樣壟斷「菲律賓民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WnlTgYeJWs

▶️香港外國記者會FCC前主席 Steve Vines:如果我還是FCC主席,可以如何在「新香港」捍衛核心價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QGytrN9iVE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