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在中共今日全方位改寫歷史的過程中,經常宣傳「要不是中國,香港早就完蛋」一類平行時空的「史實」,但事實卻剛好相反:昔日要不是有香港,完蛋的是中國大陸。就算是最「愛國」的上一代,也不可能抹煞曾幾何時「大陸同胞」要香港人天天接濟的苦況。

外婆來到香港後,原來自己的一半薪金,都是送回到重慶的家人手中,有時候是寄錢,但更多時候是寄物資。母親回憶說,大陸物資最匱乏的時期,即大躍進期間和之後(自欺欺人的所謂三年「自然」災害),外婆甚至是每日lunch break就去郵局郵寄,通常每次兩公斤,主要是糧食、油、衣服等日用品,因為當時中國大陸的配給制甚至不能確保每一個人溫飽,絕對是literally的一窮二白。1963年的郵政署數字顯示,香港一季寄到中國大陸的賑災物資,總數重達五百萬磅。

祖母和她的母親也會不時親身「帶貨」回鄉,當時據說制度是只要有香港身份證,就可以回來香港。而每次帶的貨物,同樣是生活必需品,大陸親戚對「香港同胞」的物資引頸以待。也許正因為這原因,後來被富裕後的政權覺得是有辱國體的恥辱,不惜千方百計改寫真相。

如此「帶貨」,自然出現了大量灰色行為,最善良的就是穿上十件八件衣服,到鄉下後逐一脫下給親人,以逃避交稅。更有系統的自然是連結大陸有勢力人士進行走私,政府就算知道,也往往因為實在缺乏物資,只能隻眼開隻眼閉,甚至參與一份。六十年代廣東省的「大逃港」浪潮,其實也是當時的省領導陶鑄要解決人口過剩、糧食不足等問題的不得已之舉,連這樣的方式也可以考慮,生死面前,自然沒有什麼是真正的禁忌。

故事聽到這裏,以今日香港人的邏輯思維,自然會發現不少疑點:中共政權實行糧票、飯票、whatever 票的配給制度,就是要建設所謂社會主義樂園,理應不容許私產、或任何破壞這配給制度的行為,更不用說「破壞力量」來自「外國勢力」的香港、台灣、海外華僑。但實際情況卻是相反:當時香港人寄物資到大陸親人,居然是政權鼓勵的,因為裏面涉及龐大物資流,還有外匯,而這是中國大陸唯一可以突破「內循環」的白手套,非常寶貴。由於既要配給、又鼓勵「外國勢力」打破配給制度這個邏輯,完全是屬於「中國邏輯」的自相矛盾,這也形成了中國大陸民眾的犬儒,不可能真心相信那一套配給制,同時對香港也形成複雜的又愛又恨情結。到了今天,可以親手將香港破壞、然後宣傳為一文不值,就含有非常劣質的惡趣味在內。

在五十年代,中國大陸「留下來的人」一度不敢收來自「外國勢力」的物資和匯款,寧左勿右,從來都是這類政權的常態,各種各樣小人乘機上下其手、打小報告,一如在今日「新香港」見怪不怪。這趨勢傳到周恩來那裏,擔心從此失去這個封閉政權的主要外匯來源,不得不正式下令「保護僑匯」,對人民保證收取「海外僑胞」物資是「為國為民」之舉,不會被當作特務,更推出了與人民幣等值的「僑匯券」,拿著券,就可以到只供外國人去的「友誼商店」購物,再由政府換回外匯。不過縱使如此,文革期間全國發瘋,人民還是連僑匯券也不敢用,直到文革後才恢復。文革後改革開放,僑匯券外,又推出了中國銀行發行的「外匯兌換券」,不少香港人那時候到大陸出差、探親,都是使用外匯券、僑匯券,而不是等額的人民幣,因為「中國同胞」知道外匯券含金量大得多。

直到改革開放中期出現價格雙軌制,間接成為六四事件的導因之一,到了九十年代,才正式廢除了僑匯券和外匯券。不過功能上,此刻「新香港」的港元,其實就是中國大陸的「僑匯券」和「外匯券」,負責換取外匯,而又不會影響中國大陸絕對控制的金融穩定,可見究竟是香港不能沒有中國大陸、還是中國大陸不能沒有香港,明眼人一看就明白。

▶️ 延伸視頻:胡敏越、桂天:那些年,胡璉將軍招募反共救國軍的調景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74HcG8p7rA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