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生前在1975年、1986年兩次訪問英屬香港,一次訪問愛民邨,一次訪問隆亨村,和1997年後中國國家領導人君臨天下、殺氣騰騰地出巡南深圳,單看照片,就有天淵之別。

女王當然也有自己的保安,但到訪民居時,幾乎不設防,上層、下層街坊都可以隨便望,動作非常casual,就像迎接遠房親戚到來,不會覺得那是要齋戒沐浴才能有榮幸一睹龍顏的「面聖」。

在英國保安系統,女王附近的特工,足以應付直接施襲一類人身安全風險,但他們不一定要在女王身邊形影不離。在英國,女王經常微服出巡,近距離和人民握手談話,「是常識吧」,假如時刻沒有了保鑣就不敢行動,她的民望從何而來?

至於為甚麼英國人做到的,中國人做不到,我們理解以下八大結構,就會充份明白甚麼是civilization:

1. 英國的保安不會防人民當面抗議,這本來就是英國君主職責的一部分。英女王外訪極多,見慣大場面,經常都會遇到示威,在加拿大、澳洲也不時會遇到要求廢除君主制的人。她從來處變不驚,也不覺得這是尷尬,反而突顯了大英帝國的胸襟和核心價值。但在某國,假如領導人遇見講真話的人民,破壞「和諧」,「違反國家安全」,所有官員都是失職,那人也很可能被消失。

2. 在愛民邨、隆亨邨,港英政府沒有對每一個居民進行「國家安全」vetting,有可能上一層的大媽是深紅愛(中共)國份子,下一層的少年是激進左翼支持英國變成共和國。但就算他們忽然彈出彈入叫口號,就像末代港督彭定康到訪青山醫院、遇到質問為何英國出賣香港的「精神病人」,都只會笑一笑,然後停下來聽聽,尊嚴只會更顯,正常國家的「國家安全」不會因而受損,反而軟實力大幅提升。

3. 而就算有這樣的「大逆不道」發生,示威者、「亂說話」的人也不會有後果,不會被國安拘捕,不會未審先囚,市民沒有恐懼,國家自然就會安全。唯獨那些做盡虧心事的政權,才會時刻有被害妄想精神分裂症,無論見到甚麼,都想到「國安」。

4. 而且英國王室有身先士卒的傳統,假如真的有危險,也會自己迎接,不會過份倚靠保安來逃避。英國貴族的傳統、歷史上的特權,本來就是義務的一體兩面,每逢打仗貴族都要率先上戰場,因此貴族在中世、近世的戰爭死亡率很高,但那是他們的榮耀,假如逃避兵役,反而會被自己人看不起。王夫菲臘親王就堅持長期在軍隊服役,女王的兒子安德魯王子堅持在福克蘭戰爭親上阿根廷戰場,親自駕駛皇家海軍的直升機,亨利王子也到過阿富汗服役。昔日毛澤東好歹還派兒子參加韓戰,雖然鬧出「蛋炒飯」醜聞,但起碼不是保鑣簇擁的少爺,然而習近平和他的家人們,會否親自上陣攻打台灣?

5. 女王親戚名將蒙巴頓伯爵,就是在1979年被愛爾蘭共和軍暗殺身亡,但女王不會因為這樣把保安提升到草木皆兵的級別。他們的哲學是「要來便來」,隨遇而安,風險從來都是宣誓效忠國家的一部份。

6. 英女王最擅長將反對派融化,不少她的首相,曾幾何時,都是反對君主制的「激進派」。例如七十年代的工黨威爾遜,本來主張廢除王室、建立共和,最後卻成為捍衛王室的女王鐵粉,就是每週一次的述職會,令他折服於女王的視野和學識。女王駕崩前任命的第15位首相卓慧思,剛代表英國政府對女王致悼詞,年輕時,卻曾加入自由民主黨、主張取消君主制,競選期間被翻舊帳,表示那是年少輕狂的歲月,「有年輕人吸毒、搖滾,我就嘗試了自民黨」,現在卻是支持君主立憲制的領袖。在電影《英女王》飾演伊麗莎白二世的Helen Mirren,本身也是共和制支持者,拍完電影後,卻高度肯定女王數十年如一日對英國的貢獻。換了是某國,這些人都已是未審先囚、受盡苦難的「重犯」。

7. 於是在英女王訪港期間,保安評估不會有任何風險,市民對港英管治高度滿意,就算有什麼要反映也無傷大雅。換過來說,假如英女王在自己的國土自由行動,也要畏首畏尾,這樣的君主,還有何存在價值?

8. 再退一萬步,英國崇尚小政府、大市場,從來不會浪費預算在天價維穩、請臨記扮「群眾」唱頌歌一類無聊肉麻事,何況在民主國家沒有不透風的牆,這類鬧劇被揭發,只會成為笑談。至於這種安排在某國是理所當然的、嚴肅的「國情」一部份,那是怎樣的國,自然心裏明白。

雖然君主立憲是虛君,但伊麗莎白二世的德行,確是一代明君,明君配合善政制度,自然出現黃金盛世。可惜好景不常,香港人然後卻迎來再世始皇、配合最暴虐的國安法「制度」,這樣的反差,又有誰接受得了?

原文發表自RFA:

https://www.rfa.org/mandarin/pinglun/shenxuhui/sxh-09122022124950.html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