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外婆家族在家鄉有一定資產,培養的下一代都是知識份子,而且和當時的社會上層關係密切,這在1949年前是優勢,1949年後就成了「大江大海」的劇情了。除了外婆父親是祖父的大兒子,被分派成為家庭掌櫃,其他兒子亦各有發展。這一家後來雖然分隔五湖四海,但家族樞紐出奇地強大,經過半世紀以上,到了我這一代,居然還能夠相認,這也不得不說是佳話。

二兒子張明煒、即我外婆的「二爹」(即二叔)在1949年逃離北平,輾轉來到台灣。他確是要坐飛機在最後關頭「逃離」的人,因為他名列中共官方的戰犯名單,在國民黨政府有頗高的職位,屬於中央宣傳部,曾任國民黨喉舌《中央日報》社長,在1949年是宣傳部在平津戰區的最高負責人(特派員),可以說是和我外公那邊家族的《大公報》張季鸞等人打對台。因為這淵源,他這一房和民國高層關係密切,下一代也有很有份量的聯姻。

上個月,我在台灣和上一代的親戚聚舊,其中兩位就是張明煒的女兒,大的那位八十多歲、小的那位七十多歲,往事一切彷如昔日。

張明煒在家族支持下,就讀最好的學校,先是聖公會辦的「東方哈佛」上海聖約翰大學,然後在復旦大學政治系畢業,18歲就加入中國國民黨,時年1925年,即北伐戰爭期間。張明煒在大學開始就主辦刊物,入黨後參加過北伐,然後進入宣傳部,創辦過《英文北京導報》,做過《中央日報》幾個分社的主任、總經理、社長,1945年抗戰勝利後被派到北平,擔任國民黨黨媒《華北日報》社長,不過更重要的職務是中央宣傳部平津特派員,也就是整個平津地區的一把手。

他在北平負責國民黨最高宣傳政策期間,流傳了不少傳奇故事。其中一個是他在報社請了一名女校對員,覺得她氣質不凡,於是介紹了自己一個遠房親戚和她成婚,後來才發現,這人居然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落難皇妃文繡。後來平津戰役因為中共策反留守大將傅作義而落幕,但傅作義「起義」前,總算容許區內的國民黨高層在最後關頭逃離,而沒有將他們一網打盡送給中共當見面禮,張明煒就是在這批人當中,坐飛機逃到上海。據他這一房的後人回憶,他的子女們都獲安排坐船來到台灣,但他自己則要立刻飛到台北述職,當時大時代機位難求,也可見其重要性。中共兵不血刃得到北平,立刻派《人民日報》等宣傳大員全面接管國民黨黨報《華北日報》,想不到張明煒逃離前,已下令毀滅當時十分罕見的一台大輪轉機和其他技術設備(據說它每小時可以印十萬份報紙),結果《人民日報》大規模印刷還要等好一段時間,戰場上分秒必爭,訊息戰也是。這就是那時候的氣氛。

張明煒逃脫後,先被派到香港成立《香港時報》(由國民黨黨報《國民日報》改編),然後回到台灣,依然屬於中央宣傳部,被指派成立農民廣播電台、民天廣播電台(後成為台灣廣播電台的台中台)、中國電視公司等,不過似乎他的專長還是報社。最後他統籌成立台灣的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培訓下一代新聞人,並在那裏任教,直到1981年病逝,享年78歲,後人一半在美國,一半在台灣。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