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外婆祖父在無錫的布業生意,令他們幾代人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但他去世後,就面對典型的接班、傳承問題。

外婆祖父一共有六名子女,我外婆的父親是大兒子,而這六位子女的家庭都在同一個家族院子中生活。例如五子的子女,親戚關係是我外婆的堂弟、堂妹,但叫他們的伯父、叔父不是「伯伯」、「叔叔」,而是「大爹」、「二爹」,以示比普通的伯父、叔父更親。所以我外婆作為長子的長女,就是眾人大姐。

外婆祖父的本業生意,據說是由他的弟弟接了班,因為他自己的子女都是知識份子,沒有興趣經營生意;而這位弟弟後來在連番戰亂後,好像也和外婆這一邊逐漸失聯。不過外婆祖父卻是指定了他的長子、也就是外婆的父親(我的太公),去當家族企業的掌櫃,以及負責照顧所有家人。根據長輩的回憶,這就是他的接班計劃:布業給懂的弟弟去做,但錢財則由長子打理,各有分工,也各有制衡。

假如這是太平盛世,這樣的設計,理應是可行的。問題是大老爺病逝後,不久就天下大亂,日軍入侵,國共內戰,雖然大上海繼續繁華,但明眼人都知道那是世紀末的璀璨,不能持久,也是大限將至。外婆的父親本來繼承了最重要的崗位,可以是家族企業的主要負責人,但卻因此沒有了自己的獨立事業,又有了照顧龐大家族的義務。

到了抗戰前後,他召集家族成員,決定各房自由行動,放棄無錫大宅,也就是變相分家。他這一家來到重慶陪都生活,後來大都留在中國大陸,而他作為資本家後代,不知怎的,在1949年沒有離開,以致不少子女在中共建政後都受盡衝擊。不過他的太太、也就是我太婆,則有隨同外公、外婆來到香港,住在同一屋簷下,我母親小時候,都是同住的。太公作為留下來的人,後來也不能離境,就唯有在大陸終老。至於他的其他弟妹,都是和國民黨關係密切,後來不是到了台灣,就是到了美國,而這樣的「國際聯繫」,卻又加重了留下來的大陸親人的「原罪」。

為了剖析外婆在香港夾在《大公報》高層的外公、留下來的大陸弟妹、和在台灣及美國的海外親戚之間的心境,以下會先介紹外婆的叔父、姑姐等的後續發展,再回到她的家庭,就可以明白在那個大時代,每個家庭都有「大江大海」的故事。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