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當1916年的愛爾蘭大起義領袖被集體處決,愛爾蘭民情大逆轉,自治派再也得不到支持,獨立突然成了愛爾蘭上下的共識。不過要彰顯這樣的共識,靠的卻是民主。

1918年,英國國會通過接近無底線的政改方案,之前投票權還有財產限制、性別限制,這年開始所有英國21歲以上男性、30歲以上女性,一律都可以投票,令選民總人數由770萬急速上升至2100萬。而愛爾蘭作為英國一部份,也根據這次改革,令全體愛爾蘭人第一次得到「真普選」。

結果在這次選舉的愛爾蘭部份,105席國會議席當中,主張獨立的新芬黨橫掃73席,成了絕對多數派,而此前他們在國會的議席,是0。而這73人當中,絕大多數都是曾在1916年大起義戰鬥的「勇武派」。

新芬黨黨員雖然當選「英國國會議員」,但拒絕向英國國王效忠、拒絕宣誓,因此沒有到英國正式就職。他們反而利用這身份,在1919年1月成立了「愛爾蘭國會」,宣佈獨立宣言,這才是愛爾蘭獨立的正式序幕。雖然新芬黨有73位議員,但出席「愛爾蘭國會」首次會議的只有27人,因為其他都在獄中。

英國法律本來一直容許在囚人士競選議席,直到1981年愛爾蘭共和軍(IRA)成員Bobby Sands在獄中當選英國國會議員、再絕食致死,才令英國政府修例「堵塞漏洞」。獄中議員的道德感召,正正在1919年另起爐灶的「愛爾蘭國會」中反映得淋漓盡致。

其中最傳奇的一位獄中議員,有愛爾蘭國母之稱,民間稱為「伯爵夫人」,名叫Costance Markievicz。她是貨真價實的貴族,父親是愛爾蘭大地主、從男爵,但她本人非常支持愛爾蘭獨立運動,出錢出力出子彈,親身策劃1916年大起義,更親手射殺過英國警察,被英軍列為頭號「愛爾蘭女恐怖份子」。

她被捕後本來也被判死刑,但因為身為女性獲特赦,1918年在獄中當選國會議員,也是全世界第一位民選女國會議員,然後被新獨立的愛爾蘭政府委任為第一任勞工部長,因此也是全世界第一位女部長。在愛爾蘭大家小巷,有不少紀念她的銅像,例如在她勇武射殺英警的St Stephen's Green,就找到這個銅像。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