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候任「新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盧寵茂醫生還未正式上任,硬指標就已經出現。醫管局表示,在過去一年,有近500名醫生辭職,佔7.9%;另有2600個護士辭職,佔9.5%。

這是一個天文數字。

解決辦法,根據正常邏輯,自然是改善客觀環境,留住人才。但醫管局的思維與別不同,包括通過貸款,讓員工儘快置業,以留下「人質物質」;然而打算離開的人自然知道這是騙局,只會一笑置之。

既然留不住人才,唯有輸入「專才」,於是大舉輸入中國大陸醫護,已是大勢所趨。醫管局最新表示,曾「援助香港抗疫」的中國醫護,將獲優先邀請到香港「挨義氣」就業。至於抗疫期間他們的功能成效如何,大家隨便問身邊認識的醫護人員,相信都會得到客觀答案。

理論上,這不是盧寵茂局長的工作指標。但他作為港大深圳醫院院長,本來的KPI,包括讓旗下的「深港醫學專科培訓中心」儘快培訓出可以讓「國際」認可的「專才」,假如他們能夠在香港工作,自然是任務達成;現在有了新崗位,不過是在不同地方服務同一KPI而已。怎樣引入更多中國醫護,而又能表面上滿足科學指標,或怎樣「完善」香港醫護指標以吸引「全球」(其實只是全國)人才,這正是學者的強項。

假如只是引入三五七人,自然不足以構成結構性改變;要打破所謂「黑醫護壟斷」,自然要大刀闊斧。當有朝一日,港大深圳醫院的醫生,比「真港大醫學院」更容易在香港找官方醫護工作,結構性改變,就宣告成型。

但香港畢竟還在行市場經濟,港大深圳醫院的醫生要在香港私人市場站穩陣腳,相信還要一大段時間。盧寵茂認識的達官貴人有多少會請這些「名醫」看診、有多少鎖定他們相信的名牌大學畢業醫生,大家心知肚明。

這樣一來,貧者越貧、富者越富,隨著公營機構提供的一切服務越來越「一國化」,有質素的醫護服務,在私人市場的價格可能越來越高。而在社福、教育等各行各業,這趨勢的苗頭都已經出現。到頭來,在這個「社會主義國家」下的特區,貧富懸殊卻可能比西方更嚴重。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