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南韓新任駐華大使鄭在浩是曾在香港科技大學工作的中國研究學者,那他的中國觀又是如何?

翻查檔案,他是15本書的作者或編輯,包括《中國的中央控制和地方酌情權》(Central Control and Local Discretion in China)、《描繪中國的未來》(Charting China's Future)、《盟友與夥伴之間:韓國與中美關係》(Between Ally and Partner: Korea–China Relations and the United States)、中國的危機管理(China’s Crisis Management)、評估中國的力量(Assessing China’s Power)等,亦發表了 70 多篇學術文章,其中 6 篇發表在影響因子甚高的《中國季刊》。

鄭在浩畢生研究中國,主要題目是中央與地方關係,特別是地級市的概念。鄭表示「中國的『市』不單指我們現在最熟悉的『地級市』,而是涵蓋了地區行署、縣級市、地級市等概念」,對其複合性質有不少第一手觀察。

2006年,他出版較有影響力的《描繪中國的未來》,內容基於2004年一場國際研討會。書中選取了8個專家預視的中國未來,當中有8個模式,分別是南斯拉夫、印尼、拉丁美洲、印度、蘇聯、法國、美國及中國。在2015年的TEDxTalks演講中,鄭表示中國只會選擇「中國模式」或「美國模式」:「中國模式」指專制的政治制度及高度競爭的市場經濟體系的結合,而中國一直以來也是以這個模式發展、並得到成功。但長遠而言,他認為中國也有可能走「美國模式」,即高度競爭市場導向的高效系統結合民主政體。

不過這種樂觀,隨著時間發展,也明顯開始改變。

2021年,鄭在浩於《中央日報》的採訪中表示:「南韓對美中競爭採取的戰略模糊『已經結束』,現時首爾不應該再害怕懸而未決的外交事務,而是應該為了國家利益而發聲」。鄭認為過去十年南韓政府都處於中共的恐懼之下,導致在「大國政策」顯得戰略模糊:「過去南韓著重短期經濟效益,如貿易、旅遊及投資等,因為這些利益能輕易轉換成金錢,但這真的是好嗎?」他擔心這些短期利益導致國家忽視了長期形象,認為「國家的角色(character)、聲望和聲譽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去保護,因為這些才是國家核心利益。」此外,他強調「如果韓國人能夠在『保護國家安全和主權,不受強國擺佈』上達成廣泛共識,或許就能避免「類似薩德的可恥局面」。

薩德是美國設計和製造的反導彈系統,於 2016-2017 年間安裝於南韓,用於防禦北韓的導彈集結。北京堅稱部署「薩德」影響中國安全,對南韓採取一系列反制措施。2017年,為了安撫中國,文在寅政府提出被稱為「三不」的三項安全原則:不額外部署薩德;不參與美國主導的區域導彈防禦系統;不會把與美國和日本的三邊安全聯盟轉變為軍事聯盟。這些原則,既然被鄭在浩形容為「恥辱」,他的傾向亦清楚不過。

南韓新任總統尹錫悅也表示「南韓永遠不應該被迫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做出選擇。相反,我們必須保持原則及立場,不接受對南韓核心安全利益造成損害的妥協。」他也表示為應對北韓的威脅,支持繼續部署額外的薩德系統,明顯直接抵觸文在寅的「三不」,鄭在浩如何拆彈,將是首個考驗。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