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台灣和香港其中一點最大不同,是香港自古以來、甚至在開埠以前,已經是非常移民-friendly的外向型社會,非常歡迎各地商人進進出出。台灣經過國民黨幾十年的戒嚴管治,卻是一個內向型社會,雖然解嚴後略有改變,但思維上、制度上依然如此,也很希望對「成為台灣人」有所情感付出。

任何人到了香港,都不會覺得自己是一個絕對outsider。不同口音的中國大陸人,到了香港後,都貢獻了自己的文化,進去香港的大熔爐。不同國籍的人做生意,在英國刻意設計的無為而治、一切從簡、普通法商業體系下,只要有能力,基本上不用理會香港官僚,就可以在香港賺錢,住多久、是否有身分證,一切隨心。

台灣本來以良港吸引各地商人,歷史上也有非常豐富的多元文化共融。但1949年後,數十年的戒嚴,造就了不少難以逆轉的習慣。例如戶籍制度,例如對外人進入的審查非常嚴格,例如對外資進入的審查同樣嚴格,久而久之,本地人對誰是外人,就有了條件反射的判定習慣,也很渴望外來人口儘快融入社會。

在香港、新加坡、倫敦,不同口音非常普遍;但在台灣,一開口只要不是台腔,通常對方就會問你「從哪裡來」。台灣人很難理解香港人走來走去的習慣,覺得要麼定居,要麼不定居。香港人移民過程中感到的uncertainty,對台灣人而言,根本理解不了,因為他們覺得最大的選擇(定居)已經做了,其他的自然應該跟程序,而程序自然有快有慢,有甚麼大不了?

台灣是民主國家,同時其實也比中國更社會主義,健保福利待遇冠絕全球,其他不少法規的立法原意,都是確保平均分配。因此,成為台灣人的門檻,也就比成為香港人更有實用價值:畢竟福利高、稅率依然相對低、護照比特區護照更好用,而台灣政策多少也是透支未來,這些放在一個由戒嚴傳統走過來的內向型社會,自然對外來人口比香港謹慎。

因此台灣人不會喜歡外來人聚在一起,用自己的習慣生活,覺得這不只是是否融入的文化問題,更是未能進入「真台灣」的政治問題。香港人成為台灣人的過程,包括了當地考核是否願意融入的軟指標,然而卻是以公文表述出來。香港人習慣普通法,會take 這些條文seriously,每條都會看不出所以然,但台灣的大陸法其實關鍵在於行政discretion,需要了解的「情理法」,就不是香港人從小到大習慣那一套教育能即時學懂。

(待續)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