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漫長任期中,最難承受的是她身旁的王室成員偏偏都好出風頭,習慣出言不遜,唯有她「孤家寡人」。

就是不算近年的梅根、上世紀的戴安娜 ,連王妹瑪嘉烈公主年輕時也以反叛著稱。王夫菲臘親王則是另一種作風,常發表老一輩的種族主義言論,最愛問非洲領導人是否還用長茅、大洋洲是否還有食人族一類IQ題。王儲查理斯也常有日記流出市面,例如對香港回歸儀式的辛辣諷刺,多少都偏離了王室四平八穩之道。

在戴安娜逝世期間,當英女王發現國民居然不欣賞她一生的堅持,那份痛苦是恐怖的。她任內過得比前任君主都委屈和不人道,也是事實。要理解職業冷酷的女王人性化而不過火,我們可以參考學者Robert Jervis的名作《國際政治的知覺與錯誤知覺》。

根據政治心理學理論,一個人的日後決定最受四類舊事影響:親身參與的大事;青春期到成人階段經歷的群眾事件;對其國家構成深遠影響的歷史現場;有足夠知識去提供另類分析的個案。而英女王一生的烙印,都是源自愛德華八世退位的風波。

1936年,伊利沙白二世只有10歲,目睹群眾就伯父是否退位掀起激烈爭端,最終意外將他父親送上王座,間接導致毫無準備的父親操勞過度英年早逝。這件事完全符合Jervis的定義,影響了英女王一生,自此她深恐群眾的盲目會影響王室,心裏大概認為伯父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決定十分自私,過分「有我」,何況美人不但曾離婚(違反聖公會教義)、來自美國,更公開同情納粹,令愛德華成為綏靖政策重點對象,喪失代表超然國格的資格。

她日後對瑪嘉烈、戴妃、梅根等作風的不滿,其實也是源自與愛德華八世的比較﹕ 在她眼中,這是不負責任的典型,所以她們的生活愈多姿多采、性格愈鮮明、見報率愈高,她愈看不過去。

到了英女王年過90,奪回超過八成滿意度,認受性再度拋離全國政客,也解決了女王大半生的世代政治心理情結。自此,她對群眾和個人情感表露都放開了。

再看戴妃死後5年,王太后以101歲高齡逝世。這位王太后雖是維多利亞時代出身的古物,思想卻比查理斯開明,老早鼓吹婦女解放和同性戀合法化,且是戴妃以外最受歡迎的王室成員。那時的喪禮,反映英女王已完全拋開冷酷到底的訓練,不但主動發表電視講話、四出和群眾交談,更以乳名送道別卡予母親,一切都是為了展示人性一面,以示王室不但從戴妃喪禮復原,更要洗脫舊世代的心理烙印。

這種既保留英式subtlety,又能展現人性的手法,正是英女王魅力所在。在東方社會,從來很難找到這種貴氣,在小農治國的今天,更不可能。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