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上篇文章提及一個名叫「聯合國香港協會」的組織,曾努力爭取擴展香港市民的民主選舉權利,並對英國保守黨議員Anthony Royle作出批評。馬文輝建立的這個組織自然不是聯合國的一部份,那英國政府檔案當時又是如何看待?

聯合國香港協會自稱是一個有大約5000名會員的自治團體,協會在1953年9月在巴黎被提名加入「聯合國世界協會聯合會」,其主張是香港立即自治。根據檔案內的機密報告所寫(沒有提及誰是收件人),這協會的會員大會有大約100人參與,真正活躍的會員可能不到20人,可見協會的支持度並不高,並特別強調協會的主要負責人如馬文輝等「並非受過訓練的煽動者」(即和中共無關),而只是「有野心且不負責任的個人主義者」(the office bearers are not trained agitators but rather ambitious and irresponsible individualists)。有了如此定性,報告就認為不應該讓協會有機會在香港扮演發表公眾輿論的關鍵角色。

報告指協會的成立目的或許是善意的,但是協會中存在「由馬文輝先生領導下的左翼支持者」,而他們的政治主張是「多變的」、並且喜歡「出風頭」。報告形容馬文輝領導下的會員利用主席輪任的機制,在產生了一個不能控制場面的年輕主席時,便會在會上討論一些超出協會宗旨的內容。1956年,馬文輝成為協會主席後,常常舉辦講座、辯論和公共論壇等活動,使越來越多人批評香港政府,並要求某種形式的自治。

令英國政府對協會定性的關鍵,根據報告,似乎在1960年8月28日的一個會議。當時馬文輝與部份會員發言支持香港自治,並就此制定了一個委員會,並於同年9月6日召開記者招待會,說明協會對香港自治的看法。1962年9月5日,馬文輝於大會上表示「若然只有八名民選議員去代表超過三百萬人口,倒不如直接廢除市議會」,表示「如果香港實行自治,去年9月的颱風(應是5月的颱風愛麗絲)就不會造成如此大的生命財產損失」。1962年9月6日,協會致函聯合國總部,請求允許協會派代表團出席下屆殖民主義委員會會議。綜合以上活動及行為,報告認為協會在進行與成立宗旨(即推廣聯合國價值)無關的活動,因此應受監管。

報告雖然列出了協會主要人士身份,指以上人士都是重要成員,但報告中多次出現的名字,就只有馬文輝一人。那他又到底是誰?

馬文輝(1905-1994) 生於香港名門,是先施百貨創辦人馬應彪的兒子,曾居住於英澳法等地,受西方自由思想影響,回港後積極推動民主自治。1945年香港重光後,馬文輝加入大律師貝納祺(Brook Bernacchi)1949年創立的香港革新會,響應推動政改。但在共產黨奪得中國大陸政權後,港英政府對於香港政改變得保守,馬文輝曾公開邀請港督葛量洪出席公開場合,討論香港人要否自治,其大膽作風受到社會關注。其後,他巧妙地「借用」聯合國香港協會的名義,去討論香港自治、乃至獨立等議題。1963年,馬文輝於協會框架下成立「香港民主自治黨」,可謂最早期推動香港自治/獨立的第一人。

報告末引用報章《Public Opinion Daily》,指在1961年3月7日的香港市政局選舉,馬文輝在主要投票站呆站一整天,藉此引起人們注意他沒有資格投票的事實;但報導認為假如馬文輝提出申請,應有資格進入選民名冊,只是選擇不申請去「作秀」。因此報告三番四次強調,馬文輝不過是一個「搏出位」的個人主義者,並不具備認真討論制度的誠意。

港英政府根據報告指引,一直邊緣化這個「聯合國香港協會」,特別是馬文輝本人。報告強調,協會開始的會員只集中在上流階層、知識份子,而隨著港英政府的態度明朗化,後來加入的,就只有經濟及教育水平相對有限的新會員。然而與此同時,港英管治的確受到左中右不同角度的挑戰,港英最終選擇與能控制的革新會、公民協會等傳統精英合作,而極力避免觸碰可能挑釁北京的自治、獨立議題,馬文輝就被sidelined至死。至於馬文輝當時的支持度有否被報告低估,今天就已經難以量度了。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