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從曼城到威爾斯,原來不用一個小時車程,理論上,這已經是另一個「country」(在英文語境,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都是英國的「country」,不涉及主權獨立問題,不過這是某國人永不能理解的)。雖然與蘇格蘭獨派相比,威爾斯的獨派聲勢有所不及,但在全球化時代,卻同樣有條件激化自身的身份認同,這也是脫歐公投對全英國的後遺症。

威爾斯加入英國的歷史比蘇格蘭久遠得多,雖然偶有反抗王室統治,但總體的大英認同頗為堅定,16世紀被《Laws in Wales Acts》正式納入聯合王國時,本地人視為地方發展的大好機遇。在合併過程中,威爾斯語被禁官方使用,然而依舊在民間傳承,成為威爾斯身份認同的基本載體。

到了19世紀,歐洲民族主義興起,威爾斯也有「本土派」議員發起「Home Rule Movement」,理念是基於「威爾斯具有自己獨立於其它王國之外的政治法律體系」。這一運動的現實政治訴求並非獨立,而是希望英國國會將更多權力下放(devolution)到威爾斯,成立威爾斯地方議會。這個模式,讓一國中央政府將權力下放至地方後,允許地方政府在當地自治的模式,與「聯邦制」有根本區別:聯邦制作為一種憲制設計是基於憲法而來,地方自治權源於憲法保障;Home Rule 則是中央政府立法形成,地方自治權有可能被中央收回。聯合王國下的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就是典型的 「Home Rule 自治」。

這一「偽.獨立」理念貫穿了整個20世紀,走「要本土、不要分離」路線的威爾斯工黨是背後主要推手,不過民眾依然不大感興趣,並否決這法案。到了時任首相貝利雅搞權力下放,1997年的威爾斯公投才予以支持,「威爾斯國民議會」這一地方權力機關也在次年成立。自此威爾斯地方主義持續上升,不過低調進行,以致沒有太吸引外間眼球。

在年前脫歐公投,威爾斯有52.5%選民選擇「脫歐」,基本上和英格蘭一致、而與蘇格蘭的選擇迴異,但民意並非一面倒。當時保守黨的威爾斯事務大臣凱恩斯(Alun Cairns)接受 BBC 採訪時也頗為曖昧,一方面稱「人民做出了選擇」,另一方面又強調「威爾斯將永遠保持靈活、開放的市場」,暗示對歐盟有一定依戀,並稱現階段不會出現任何即時調整,一切有待進一步磋商。與此同時,他對金馬倫政府的工作加以肯定,稱英國政府對威爾斯關照有加,但同時也強調威爾斯身份認同的獨立存在。

除了威爾斯工黨、保守黨,值得注意的還有威爾斯政治光譜最「獨」的政黨Plaid Cymru。

它創建於1925年,一直是威爾斯少數派,目前國民議會60席中佔13席(工黨佔30席、保守黨16席),支持者多是西北部鄉村農民,2000年才正式把「威獨」納入政綱。在全球獨派聲勢大振的時代,其聲勢遠不如蘇格蘭民族黨之於蘇格蘭,在可見將來,似乎也未能獨大。但與此同時,Plaid Cymru的「區隔」訴求,卻漸成地方共識,脫歐公投後,威爾斯輿論對加強自治的呼聲明顯,相信要是蘇格蘭有一日獨立成功,威爾斯也難獨善其身,所以也應有備無患。

Plaid Cymru不如蘇格蘭民族黨高姿態,卻不斷追求擴大威爾斯議會權力,希望逐漸深化本土認同,達到實質上的分離。這策略原來頗為費時失事,但脫歐公投卻給予了全國分權的空間。由於英國脫歐需要和歐盟長期討價還價,威爾斯也必然會用同一機會,向英國叫價,這正是「獨派」夢寐以求的。雖然威爾斯獨立運動不會是短期內的主流,但一旦「蘇獨」成功,相信聯合王國也不容易長存。這就像當年南斯拉夫,到了最後,剩下淵源最深的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國,還是要分手收場。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