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歐洲龍頭德國因為高度依賴俄羅斯天然氣供應,令歐盟所有制裁俄羅斯的行動都投鼠忌器,甚至反過來被俄羅斯勒索「中斷能源供應」。究竟這問題有沒有解決方法?除了不斷提及的研發可再生能源,或尋找替代能源入口,近年德國的科技發展,也指向另一個可能。

年前德國的馬克斯.普朗克物理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 für Physik)宣佈,已成功啟動「仿星器反應堆」,製造出「超高溫等離子體」,並將這過程持續了1/10秒。我自然絕非科技專家,但參考過相關報導和官方文件,大略領略背後的意義似乎如下:所謂「仿星器」(Stellarator),是指裝置能模擬恆星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從而釋放巨大能量。北韓聲稱成功試驗的「氫彈」,就是不受控制的「核聚變」裝置;倘若這反應過程變得受控,或能成為取代傳統能源的發電技術。

據科普專家所言,「核聚變」和以「核裂變」為基礎的傳統核電技術相比,具有諸多優勢:「核聚變」所需的原料,可以直接從海水中提取,幾乎取之不盡,而且技術更安全,產生較少且放射性低的核廢料,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亦較小。現今環保界的反核電運動,都指向「核裂變」發電站,但對「核聚變」發電的觀感普遍較正面。

德國能否讓「核聚變」變得穩定,依然是未知之數,但假如真的成功,必會對地緣政治有深遠影響。對德國本土方面,默克爾時代已經關停了數座核電站,曾宣佈全面停止核(裂變)電站的營運,當時不少人都懷疑,何以如此決斷。須知傳統核能貢獻了德國1/5能源,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技術雖然也被提倡,但始終未成大氣候,假如計劃如期實行,德國除了要加強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甚至還可能要重建燃煤發電站,民意隨時反彈。唯有「核聚變」技術取得突破,德國才能一方面履行「棄核」承諾,另一方面維持歐洲的能源大國地位。

「核聚變」發電技術一旦成熟,說不定可以根本終結能源危機,屆時傳統能源如石油、天然氣等,就將逐步退出歷史舞台,俄羅斯的能源也將變成可替代品,議價能力就會大幅下降。那時候,中東、俄羅斯等地的能源優勢,可能變成「資源詛咒」,「石油經濟」一旦崩潰,必對產油國的社會政治穩定造成毀滅性打擊。儘管現在「核聚變」發電還停留在試驗階段,但其成果釋放的信號,已經令能源市場作出反應。

經濟學家Julian Simon曾發表了相當有影響力的論文,指人類只要繼續市場經濟,釋放創造性,根本不用擔心能源危機,因為科技發展必會製造新的能源,這是歷史數據的辯證,似乎預測還是基本準確的。雖然德國的「仿星器反應堆」距離商用還有漫漫長路,但同類研發俯拾即是,例如美國有激光「核聚變」實驗「國家點火裝置」(NIF),中國有「先進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EAST),似乎成功只是早晚、誰先行這類問題。若繼續像俄羅斯那樣,擁抱傳統能源,只會變得逾時了。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