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自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美國主流媒體、輿論絕大多數都支持美國對俄實施經濟制裁,以及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至今這基本上是跨黨派共識。不過也有美國評論員開始對援助烏克蘭持否定態度,不但認為國會應拒絕由拜登提出的330億美元援烏方案,也有人直指俄烏戰爭與美國的自由無關。這些言論並非單純來自我們介紹過的極左一翼,也有來自國際關係的現實主義學派。

曾分別在布殊和特朗普任期內任職於國務院的惠頓(Christian Whiton),剛在其自媒體《Super Macro by Christian Whiton》撰寫評論,表示美國正處於經濟衰退邊緣,質疑美國政府對烏克蘭的援助決定:「為何協助富有的歐洲人擺脫困境,而忽視來自中國的直接威脅?」他認為,援烏方案的330億美元足以買入大量軍備,以供美國應對中國的威脅,例如3架可佈署在西太平洋的航母,或300架F-35隱形戰機。

惠頓指出,美國在過去20年,一直為有能力自衛的歐洲國家提供安全保障;與此同時,「北京已部署一支有能力直接威脅我們的軍隊」,並提到中國海軍現時已擁有比美國海軍更多的艦艇。他認為假如中美開戰,歐洲各國不會協助及參戰,「我們急需一支規模更大的海軍和空軍……開發和測試新一代核武器……還需要贏得與中國、而非俄羅斯之間的新太空競賽。」因此,假如再「浪費資源」在歐洲的烏克蘭戰場,對美國核心利益毫無幫助。

惠頓強調,歐洲是一個擁有4億人口以及21萬億美元的經濟體,「它在貿易上搞砸了我們,同時吝嗇於國防事務,現在是他們付錢的時候了。」他認為拜登政府和媒體都在淡化美國經濟持續萎縮的事實,「所有這些事態發展都預示著衰退、持續的通貨膨脹以及政府的支出危機……真的適合在這樣一個錯誤地點和時間、深入一場須面對錯誤敵人的錯誤戰爭嗎?」

另一名評論員、現為智庫「Quincy Institute for Responsible Statecraft」主席的巴切維奇(Andrew Bacevich),也剛在《The Nation》以《烏克蘭衝突與美國自由無關》為題撰寫評論。文章的前三分一部分都在描述美國在東西德統一後,所經歷過的各種於國內外失敗事件,當中包括9/11恐怖襲擊和阿富汗戰爭的敗退,反映美國對國際秩序,已經力不從心。

巴切維奇指出,因為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成功令「喀布爾令人尷尬的景象所引發的絕望一去不返」,烏克蘭戰爭也成為美國人重新返回其國際救贖工作的機會,但這不過是「虛火」。他亦批評拜登到訪華沙時發表的演說,刻意將「美國自由」的觀念套用在與這場戰爭當中,而他認為戰事純粹是兩國博弈,和自由毫無關係。

巴切維奇認為俄方「特殊軍事行動」的失敗,其實已經證明除非動用核武,否則俄軍將不會對歐洲以及美國構成有意義的威脅。然而美國在這場代理人戰爭中,安全地獲得豐厚紅利,成功取回部分因阿富汗戰爭之敗而失去的領導權,但不過是打腫臉充胖子:「重新獲得軍事領導權,可合理化五角大樓進一步增加軍事開支,並很可能會重振美國在冷戰後對武裝干預的偏好;最重要的是,它有機會為與中國展開『新冷戰』提供理由。」

上述觀點在美國仍屬非主流,但隨著時間推展,若美國國內經濟持續不振,對拜登政府數以百億計的援烏方案,難保會有更多反對聲音出現。俄羅斯正等待這個「民意黃金交叉」的出現,去一舉進行大外宣,這也是烏克蘭戰爭未來的一大變數。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