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近年來,隨著香港進入「美麗新世界」,愈來愈多香港人開始追憶舊日情懷,重建本土歷史故事。也許,這些都是源於我們面對消逝的恐懼,那些伴你我成長的建築逐一拆卸,唱遍流行歌曲的明星北上發展,草根文化漸漸被中產價值觀取代⋯⋯失去的,不只是香港舊日回憶,因為這些記憶,都是香港人之為香港人身分認同的重新敘述。

故此,我們開始翻閱「香港」,這本有許多不同人持續撰寫的書本。我們拿起本來無甚興趣的學術專著,像知名的《香港簡史》、《香港:大英帝國的終章》等,多從開埠以來談到主權移交的歷史大事,掌握了香港歷史的大體面貌。但那些敘事彷彿欠缺了在地的血肉,側重政治,我們看見香港,卻感受不到背後的靈魂,好像香港人不在這些敘述之內。

香港,不止政治大事,還有更多屬於文化、物質以至草根庶民的日常生活,一一構成了骨骼的血肉。勇先筆下的《消失的記憶:101個即將遺忘的香港故事》,正為我們提供了非學術書寫以外,香港人可以具體感知的事物框架,讓我們從這101篇文章,再度追憶舊時仍能「舞照跳,馬照跑」的日子,這些,才是真正讓我們發自內心說,「我係香港人」的理由。

《消失的記憶:101個即將遺忘的香港故事》的並非沒有涉乃香港歷史,反之,這101篇文稿的主題,全部都從側面折射香港變遷的過程,勇先能夠以小見大,諸多日常事物觀察出香港的今昔差異,行文極具「港式風格」,充斥許多香港人的Inside Joke、網路潮語,都讓我們會心微笑,讀來輕鬆卻又沉重。

像勇先談香港明星,分析香港人對周星馳「星仔、星爺和周生」的三個稱呼,道出由電視台親切的星仔,登上電影大銀幕無厘頭的星爺,以至導演兼中國政協的周生,正反映了香港本土文化的盛況和衰亡。套之於今日,又有幾位昔日明星沒有走樣?林夕的〈某種老朋友〉,引起港人共鳴,也大抵和此文互相呼應。

有些道地的景觀,很少在歷史書提及,偏偏這才是我們生活最常接觸、看見的變遷。勇先筆下的海洋公園,由璀璨到沒落;喜帖街的「保育活化」,如何趕走了原有街坊鄰里的租戶;旺角「四樓有四仔」的一代風光,隨網路興起而消逝;九龍城寨、尖沙咀火車站等歷史名勝,怎樣因城市發展的短視眼光,抹殺了文化根本等⋯⋯

對的,《消失的記憶:101個即將遺忘的香港故事》可謂衰亡之書,記錄的眾多物事,都早已逝去、褪色,留下的只有思念。香港的「幻彩詠香江」,勇先形容是「毀容後的塗脂抹粉」,在面目全非、「賣點恐懼症」的今日,那幾道激光正是轉移視線的寄託。事實是,這座城市已經連自力更生的小販都容不下,草根、本土文化都被模糊不清的商業價值吞噬了。

「我係香港人」當然不止101個理由,正如《一千零一夜》那說不完的故事,《消失的記憶:101個即將遺忘的香港故事》的101篇文章,只是榕樹頭下講故的開始。勇先像講故佬一樣,告訴我們這些聽眾,香港故事不必有太多學術包袱,每個人都能夠從自己生活之中,訴說102、103、104個「我係香港人」的理由。

近年來,隨著香港進入「美麗新世界」,愈來愈多香港人開始追憶舊日情懷,重建本土歷史故事。也許,這些都是源於我們面對消逝的恐懼,那些伴你我成長的建築逐一拆卸,唱遍流行歌曲的明星北上發展,草根文化漸漸被中產價值觀取代⋯⋯失去的,不只是香港舊日回憶,因為這些記憶,都是香港人之為香港人身分認同的重新敘述。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