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歐洲能源高度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是對俄羅斯實施全面經濟制裁的一大軟肋,對此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曾多次警告。然而,現象成因並非歐洲自身缺乏燃油庫存——只在15年前,歐洲境內的天然氣產量其實比俄羅斯出口量還要多。歐洲產量過往十年大幅下降,俄羅斯供應才能補足缺口,而產量大跌其中一個遠因,就是歐洲環保團體的抗爭行動,阻止企業運用水力壓裂法去開採燃油。

重點是:這些環保團體除了環保理念,還有沒有其他勢力左右?

我們可參考《華爾街日報》在俄烏戰事開始後刊登的社論文章,去嘗試分析歐洲能源危機背後不為人知的起因。例如早在2014年,美國能源巨頭雪佛龍公司擬在羅馬尼亞一處鄉鎮,運用水力壓裂法鑽探頁岩氣,但遭到不明來歷資金的環保團體抗議,最終當局在群眾壓力下擱置計劃。《華爾街日報》文章直指這些環團的幕後金主,正是俄羅斯的國營天然氣公司(Gazprom)。

北約前秘書長拉斯穆森當年亦已經在《外交政策》雜誌撰文,直指俄羅斯運用資訊戰手段,積極操控倡議環保、反對水力壓裂法開採的非政府組織,目的正是確保歐洲長期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

2015年,俄羅斯天然氣公司截斷對烏克蘭的供氣管道,當時並沒有令歐洲國家警覺俄國的意圖,而發掘其他燃油供應 。德國更是反行其道,興建北溪2號管道,務求直接從俄國境內進口天然氣,《華爾街日報》形容事件發展「令人驚訝」。而就在去年,俄國向歐洲供油量放緩之際,英國當局依然駁回蜆殼公司(Shell)在北海開發天然氣田的申請。

但另一方面,西方的能源企業巨頭並沒有真的促進全球環保。它們在過往十多年,進行所謂「能源多元化」計劃,只是企圖透過投資俄國燃油企業獲利。例如英國石油公司在2013年收購俄羅斯石油公司近2成股份,最後卻陷入普京炮製的「能源武器化」陷阱。如今歐美各國制裁俄羅斯國營企業,令已經和俄資結合的西方能源企業被逼倉卒撤資,可說得不償失。

《華爾街日報》社評總結過去十年歐洲與俄羅斯在能源問題周旋的教訓:阻止在歐洲境內開發燃油,並不會「讓碳元素留在地底」,只會將戰略武器拱手讓給獨裁政權,拿來對付自己。然而歐洲各國政府到何時才真正汲取教訓,擺脫俄國的能源陷阱,仍不得而知。同一邏輯,中國有沒有資助類似國際NGO,去促成自己的戰略目的,自然也應該仔細調查。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