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在英國,最熱心支持香港人的政界人物,從來都是前港督彭定康。從他的每一個訪問可見,他既深愛這個地方,也對自己未能做更多感到愧疚。有前港督在英國牽頭發聲,這是香港人的幸運。假如沒有彭定康出現,而是衛奕信成了最後一任港督,今天還有沒有BNO5+1計劃,尚未可知。

衛奕信在1987年出任港督,要是做10年到1997年,並不算長,當年港督麥理浩就做了11年。他中途下馬,雖說直接導火線是英商對他非常不滿,向馬卓安政府施壓,但根本root cause是他的意識形態和理念,根本不能應付複雜的過渡期。作為一位漢學家、殿堂級學術期刊China Quarterly主編,衛奕信不但相信對中國engagement,也有一種左翼常見的殖民主義罪咎感,深信不應對中國政府予以任何施壓。

不能否認衛奕信同樣深愛香港,而他在「衛奕信徑」的足跡也是真正和香港土地的扣連。然而他的態度,注定會被中共玩弄於股掌之上,無論是就任港督前、就任期間,還是之後。他任內既沒有為香港人加速民主化,又沒有為香港人爭取居英權,唯一「政績」就是玫瑰園計劃,但就是這計劃,背後也有點分贓不均。

衛奕信離開香港後晉身上議院,表現不多,每逢與香港有關的辯論出現,他作為前港督,自然難以迴避表態。例如對2014年的雨傘運動,他一方面說為青年的和平示威熱情感動,但另一方面也為警方的催淚彈鎮壓辯護,同時一如既往認為對北京爭取民主施壓徒勞無功。

上述態度談不上有強烈取態,但到了2019年,就明顯一邊倒:他在上議院辯論時,雖說港人有良好意願,但批評運動越來越暴力,並對施暴的警察和他們的家人寄予同情,重點是他不贊成英國政府對中國香港政府「指指點點」,反對英國「干涉香港內政」。

這樣的立場,已經和《港人港地》沒有大分別。但他和一般英籍藍絲不同,對香港的悲劇,他是有直接責任的,絕不能像一個事不關己的局外人「抽水」。

《港區國安法》通過後,英國確定了對港政策,推出了BNO5+1,認為中方撕毀了《中英聯合聲明》,衛奕信也再沒有任何公開發言,並在去年正式以年事已高為由,從上議院辭職。

衛奕信和列顯倫、江樂士不同,在香港、在英國已沒有甚麼具體利益,他的取態,更多是和一生對中國的理念有關。幸好有彭定康作為末代港督,衛奕信的取態才無人理會,否則香港人可能還要面對又一次終極出賣。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