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外公是民國時代加入《大公報》的老報人,但他並非文人,或起碼並非負責寫文字的人。他的專業是會計,三十年代的畢業生,在《大公報》一直都是負責財務。我本來一直不太清楚他是做什麼,直道小學時,有次家中裝修,我暫住在外公外婆家,無意中看見一些出納帳簿,才大概有概念。那時我的記性很好,無心看了幾眼,能夠背出他的部門所有人的薪酬,嚇得我母親趕緊說「不要亂說」。

這裏要交帶一下會計學在中國如何變成「現代會計」,與及第一批現代會計學畢業生是怎樣來的。

中國傳統會計都是使用毛筆、算盤的記帳,和今天慣用的book-keeping、accounting、auditing practice大不相同。首位引進西方會計學概念的人名叫潘序倫博士,現在被稱為「中國現代會計之父」,在民國租界名校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然後被保送到美國哈佛大學學習會計學,再得到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24年回國,出版了不少介紹西方會計學概念的教科書,並獲聘擔任廣州的暨南大學教授。幾年後,他離開大學,在上海江浙一帶,創立現代會計師樓「立信」,並開始自己辦學,培訓現代會計師。這個教育體系,在民國年間,培養了上十萬人,徹底顛覆了中國的現代管理概念。

在這個過程中,一如「古今文化之爭」,「新舊會計學」也經歷過一場論爭。潘序倫代表「新派」、「洋派」,照搬美國常春藤大學學到那一套;原來也有主張類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改良派」,代表人物徐永祚在上海神州大學畢業得到會計師資格,創辦的會計師樓也是民國時代中國「Big Four」之一。他主張「改良中式簿記」,而適應中國國情。二人在公共空間辯論了好幾年,最後似乎是互相尊重,最終潘序倫甚至邀請了對方為自己學校的董事。

1949年後,潘序倫、徐永祚都留在中國大陸,也都是所謂「民主人士」。徐永祚戰後加入了今天「八大民主黨派」之一的中國民主建國會,1949年後做過兩屆政協委員,幸運地民革前病逝。潘序倫則加入了「八大民主黨派」之一的民盟,不過他和國民政府關係深得多,做過經濟部常務次長,民國末代財政部長、以發行金圓券聲名狼藉的王雲五逃離大陸時,所有機密文件都是轉交給潘序倫。1949年後,他只做過上海政協,文革期間備受衝擊,不過晚年恢復名譽,又被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樹立為生招牌。

在三十年代,會計是新興行業,非常吃香,也是一般人心目中剛出現的中產職業。沒有上海一帶的獨特土壤,這們學問是不可能急速現代化的。一般畢業生都是進入會計師樓,或大企業當in-house accountants,不過外公卻進入了《大公報》,這就是另一個故事。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