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在倫敦皇家歌劇院,欣賞了意大利歌劇作曲家Verdi的經典作品《茶花女》。最難忘的自然是飾演法國白人交際花女主角的Angel Blue,一位美國非裔黑人女高音。

Angel Blue在歌劇界炙手可熱,曾獲格林美獎,也是第一批在國際一線劇院主演整齣主流經典歌劇的黑人音樂家之一,除了《茶花女》,她在《波希米亞人》的演出也享負盛名。2019年,她在Verdi故鄉意大利米蘭La Scala歌劇院演出《茶花女》,打破了「黑人永不能登陸意大利主演歌劇」的詛咒。當晚她獲得如雷獎聲,觀眾似乎早就接受了「黑人飾演白人」的「新常態」,而Angle Blue的歌藝,自然也無庸置疑。

事實上,不同國籍的音樂家演唱不同歌劇選段,早就是音樂會的常規劇目,但整齣歌劇畢竟有服裝道具、佈景、起承轉合,假如原作的主角是白人,而且膚色還要和情節有關,找非白人來飾演,始終是對原著的「二創」,能否接受,始終見仁見智。近年西方講求政治正確,選角的唯一準則就是藝術成分,與膚色、種族完全無關,有些矯枉過正的,甚至故意挑選有色人種飾演白人,作為對昔日「種族歧視」的補償。

除了膚色,要平權的也包括身型:假如有一名非常肥胖的女高音聲藝一流,但角色是一名弱不禁風的小女孩,根據當代基準,也應該獲平權當選,否則可能被當作歧視。

Angle Blue主演《茶花女》,我個人是完全接受的,但以下例子,則開始大可商榷。

早前Channel V 有一部以英王亨利八世其中一名悲劇王后Anne Boleyn為主角的歷史劇,飾演這位白人王后的,也是黑人演員Jodie Turner-Smith。英國觀眾對此反應兩極,不少嘲諷「怎麼黑人王后會生了白人伊莉莎白女王」,但左翼評論則強調「Anne Boleyn」的身份和白人「無關」、「可以是任何人」,而且找黑人飾演這角色,「更能突顯Anne Boleyn作為當時英國上流社會『他者』的尷尬地位」。

而現在的政治正確風氣,和昔日美國找西方演員飾演華裔偵探陳查理不同,連喬裝也被看作歧視性行為。當然,有時候,這種突破或許反而接近歷史,例如孫權在《三國志》是「碧眼紫髯」,在《三國演義》更是「金髮碧眼」,假如有英國人操流利華語飾演,可能真能「突顯他者地位」。但在絕大多數時候,這只會非常難入戲、連戲。例如一旦大喬、小喬都是由豐滿的黑人飾演,恐怕演技多精湛、華語多地道,也很難不被看作cult片。又或假如飾演維多利亞女王那位印度僕人的反而是英國白人,也很難「說好印度人在英國的故事」。

究竟政治正確和common sense的界線在哪裏?就像近日體壇對變性運動員橫掃女子游泳錦標、破盡紀錄的爭議,就是典型例子。政治正確的「初心」無人會反對,但一旦過猶不及,很容易失去common sense,就會嚴重脫離現實,結果可能弄巧反拙。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