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馬琳勒龐一度被稱為「法國特朗普」,但始終未能在全國大選贏得總統寶座。為何特朗普在美國做到的事,馬琳勒龐在法國做不到?

除了兩國選舉制度不同(假如法國採取美式選舉人票,馬琳勒龐也有可能當選),在上屆大選,馬琳勒龐的競選策略,也過於傾向東北部工業區,而放低了南部反移民情緒的重視,並不如特朗普那樣成功大包圍。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老勒龐創立國民陣線之時,因為種族主義而被視為非主流,馬琳勒龐要將之「主流化」,除了淡化對南部的支持,別無他法。

上屆大選後,負責大選的國民陣線副主席的菲利博(Florian Philippot)選後退黨,成立極右智庫「愛國者」;馬琳勒龐的外甥女瑪麗安勒龐(Marion Le Pen)放棄連任議員,同樣退出國民陣線,令這陣營正式分裂。這兩人本來代表了國民陣線的兩種不同思路:菲利博堅持反歐盟、民族主義經濟政策,瑪麗安勒龐則傾向將本土身份認同、反移民作為招牌。馬琳勒龐傾向前者,而與外甥女關係很差,她的父親創黨主席老勒龐過往則不斷加持孫女,家族內部鬥爭,已經和黨爭密不可分。

這兩條路線,正如《歐洲動態》的文章分析,代表了國民陣線的兩大票倉。諷刺的是,兩大代表人物都在上次選舉失利後退黨,反映馬琳勒龐的主流化之路,無可避免地已經得失大量更教條式的意識形態票。

在上屆,菲利博的大本營是法國東北部「大東區」(Grand Est),馬琳勒龐的個人基本盤也是東北部的「上法國」(Hauts-de-France)。這是法國傳統工業區,藍領密度高,隨著歐盟經濟整合和全球一體化,法國不少就業崗位外流至東歐、甚至亞洲,東北部覺得自己是全球化的最大受害人。馬琳勒龐、菲利博都提出反歐盟、反經濟全球化,推動貿易保護主義,保障就業時,就是為了這地區的選票。馬琳勒龐放棄高調的種族言論,固然是爭取主流認同的公關手法,但也是針對目標選民的口味。

瑪麗安勒龐則在2012年法國國會選舉成功當選議員,當時年僅22歲,是法國歷史上最年輕的議員,同年躋身國民陣線高層。她的選區則恰恰相反,位於法國南部臨地中海沿岸一帶,當地居民相對富庶,但長年面對從地中海湧入的北非移民,例如早期的阿爾及利亞移民,以及近年的利比亞難民,讓當地人感到「法蘭西身份認同」備受威脅。對他們而言,反移民、重塑法蘭西才最重要,但並不期待法國立即脫歐、重拾法郎,因此他們對馬琳勒龐的路線,感到失望。今屆瑪麗安勒龐為「極極右」候選人Eric Zemmour站台,後者在初選得票7.07%,排第4,勝過很多老牌右派政黨,成績相當不俗。

事實上,這與美國大選的共和黨內部的路線之爭,十分近似。在美國北部五大湖區「銹帶」,製造業就業外流、藍領失業,特朗普的反經濟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成為最後希望,令這區從民主黨叛投共和黨,成為特朗普當選的關鍵。而在美國南部「紅州」如德克薩斯,拉美裔移民數量已經超越了白人,保守主義的白人深感「真.美國人」身份認同受衝擊,特朗普種種反移民的說辭,很得當地白人歡心。能夠令兩者合流,卻唯獨特朗普這個本來在共和黨毫無基礎的圈外人,這是他創造奇蹟的關鍵。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