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S

Content

張季鸞一直未有子女,因此栽培了包括我外公在內的幾個外甥在《大公報》,直到1937年50歲時,他的第三位妻子陳夫人終於為他誕下唯一的兒子張士基。張士基4歲時,張季鸞就病逝,那時候黨國要人很尊重張季鸞,蔣介石夫婦也對這個小孩子溫言有嘉,曾說要把他帶回去好好栽培。這並沒有付諸實行,對張士基其實沒有多少好處,反而成了日後一生的悲劇泉源。

1949年,陳夫人本來打算帶張士基到香港,投靠香港《大公報》舊部,但這位陳夫人也認識一些中共黨員,被「曉以大義」之下,決定留在上海。但中共建政後,當局對張家翻臉不認人,張士基高考雖然成績優異,卻居然不能通過所謂「政治評審」,上不了大學,只能當工人,並由上海被派到陝西「支援革命」。

當時還未開始「反右」,但張家已經開始受衝擊,據說罪狀之一,居然是陳夫人喜愛民國式夜夜笙歌,結果被鄰居大媽「篤灰」,張士基也被指「生活作風不好」,這自然是藉口,但就這樣永不昭生。加上當時的上海市委是毛澤東親信柯慶施,著名心狠手辣的「左王」,雖然周恩來曾略有關照張家之意,但落入柯慶施手中,效果就適得其反。

根據陳夫人的娘家後人李賦英(應是陳夫人姐妹的女兒,即張士基表妹)記載,張季鸞病逝時張士基年紀還小,是張的表姐表哥在喪禮代表家屬謝禮(我外公雖然也是張士基表哥,但他是張季鸞第二位太太的家族,喪禮似乎以當時扶正的陳家主導)。因為這淵源,文革期間,他這些表哥、表姐被紅衛兵指為「蔣介石乾兒子、乾女兒」,表姐更因此自殺身亡。雖然沒有公開文獻記載,根據這邏輯推論,張士基恐怕也難逃「蔣介石乾兒子」的罪名,由反右到文革年間,歷盡滄桑,不問可知。

中國改革開放後,1984年,張士基終於獲准來到香港,我外公、我母親那時候都有見過他。但他到香港的一大目的,卻又是一個悲劇:張季鸞病逝時,擔心兒子無人照顧,各界也同情孤兒寡婦,於是眾籌了一筆錢給張家,以「張士基」名義存放在英屬香港的匯豐銀行,據說款項為五萬美元,而根據當時香港物價,足以買好幾座房子。不過這故事聽來漏洞不少,例如沒有當事人簽名,香港匯豐能否以「張士基」名義開戶口存款,就很成疑問;而假如五萬美元只是放在銀行派息,而沒有進行投資,到了八十年代,也早已不是鉅款。

無論如何,當張士基來到香港,早就身無分文,對「取回」這筆「鉅款」寄予厚望,結果自然銀行、警方、《大公報》都幫不了他,甚至根本未能證明這筆款項存在過。我母親回憶說,他見面時老是念念不忘這五萬美元,結果反而難以振作;不過在大陸劫後餘生,自然難怪。而看到網上刊登張士基兒子的回憶,說當年有張季鸞基金會在美國存有「40幾個億」,大概是父親流傳的故事,就更匪夷所思了。

張士基在香港期間,曾以長輩身份,建議把我外公的兒子送進醫院,說他的狀態很不正常,而大概他在文革期間目睹太多怪事,早就見怪不怪。這故事日後會再補充講述,又是另一悲劇。

後來張士基似乎長居於香港、台灣,2007年病逝,育有兩女一子,似乎發展也均平平。他最開心的一天,大概是1988年張季鸞百歲冥壽之時,反而是台灣當局舉行了隆重紀念活動,邀請了張士基為特別嘉賓。其中一位在台迎接他的,赫然是被軟禁中的「少帥」張學良:話說西安事變之時,張季鸞在《大公報》發表《給西安軍界的公開信》,勸告東北軍將士「迷途知返」,被廣為傳頌,張學良也為之折服,到了見張士基之時,依然能背誦。

假如當年陳夫人認真回應蔣介石的邀請,讓張士基留在蔣家身邊,或起碼隨同國民政府遷台,他的下半生際遇,就會徹底改寫了。

參考:

  • 李賦英:《張季鸞先生的身後事》,《大公報》,2012年11月14日
  • 《張季鸞嫡孫張哲明憶舊及其他》,榆林網,2010年12月23日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