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香港疫情高峰期間,醫院隨地停滿遺體的景象,怵目驚心。即使是最親政府的媒體,也不能掩飾屍疊屍、臨時殮房冷氣不足令遺體出殯前腐爛、死於疫情令瞻仰遺容也不被容許等人間慘事。至於老人院大爆發的責任誰屬,眾人也心中有數。

不過令我同樣印象深刻的,是一篇人物訪問,對象是我的一位朋友,每日需要現場處理這些慘況的遺體防腐師Pasu。其中一句是他無奈地苦笑說:如果情感太豐富,做不了這一份工。

Pasu是有心人。運動期間,他從不同遺體,推測了很多可能,有他自己的結論,但總不能改變大局,只能一個人走去沙嶺公墓下跪。

他從沒有掩飾自己的立場,雖然當選很建制的傑青,但並沒有在面試時迴避自己「很黃」。

他為了推廣生死教育,離開中文大學的高薪職位,自己創立NGO,原因是目睹很多長者未能、或不願意跟隨子女移民。為此,他連自己的移民計劃也暫緩,但也不會高調說不移民。

總之,一切恰如其分。

記得一年前在YouTube訪問過他。有不認識他的網友覺得,他的情緒太平伏,令人感受不到他在訴說一件一件的人間慘事,反而像是既定程式的例行公事。大概他們在expect呼天搶地、痛哭流涕、控訴天地的對話。

然而一個人,要是永遠處於這種情緒,冷靜不下來,是不能做事的。

當然,每個人都要有宣洩的空間。但要是每一刻都處於「情緒mode」,又或每一刻都習慣了被人問候「你有無嘢」,恐怕很難集中精神工作。假如因為悲劇帶動情緒,最理想自然是內化這種情緒,成為一個結構,然後集中嘗試解決這個結構性問題。

記得一位很佩服的前輩,社會名人,有次我和他談論一件在他身上發生的危機。他剛獲知時,不快、擔心了一小時,然後離開時,已經若無其事,消化了,想好了不同可能性的對策,談笑自若。親眼目睹這種功力,非常佩服。

互勉之。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