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說到張季鸞的家世,也算是門第之後。他生於1886年(一說1888年),陝西榆林人,袓先曾任武官,父親張楚林棄武學文,在清總兵劉厚基、知府蔡兆棟栽培下考取進士,先後在山東鄒干、寧陽擔任知縣,但官運不順,死後張家一貧如洗。然後張季鸞在父執輩關照下,拜民國名儒劉古愚為師。這段經歷,除了令他培養了國學修養,也令他無論如何不可能接受共產黨對中國文化的摧殘。要了解為何他讓《大公報》發揚文人道統,就必須理解劉古愚其人。

劉古愚這名字對我們已經很陌生,但據說他是北宋經學大師張載的嫡系傳人,在清末民初之際,被看作中國最後一位關學大儒。張載世稱「橫渠先生」,理學中關學的開創者,奉祀孔廟西廡第三十八位,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最為傳世,劉古愚繼承衣缽,國學根柢自然非同小可。

當時這類晚清大儒都有自己的私塾,例如「船山書院」的王闓運,培養了楊度、齊白石等一批大師,袁世凱曾尊之為國師。他們除了致力著書立說,也提倡興辦實業,推行維新救國。劉古愚的「煙霞草堂」同樣著重經世致用,反對八股取士和「虛而無實」,要求知識必須對社會有實際效用,這直接影響到張季鸞的辦報原則。

劉古愚並不拘泥門戶之見,屬於當時很前衛的教育家,以「廣開民智」為宗旨,主張「實業教育」,貫徹「經世之用」的理想,教學時積極加入各種「西學」,像歷算、地輿、製造、兵事、電氣、化學、醫學等學科,雖然「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有點過時,但融會貫通,自然不易。他教給張季鸞的,不僅僅是《四書》、《五經》、國學根基、文章策論,更包括農事工業、山川形勝、家勢國運等。

張季鸞拜師後,劉古愚在國家危亡、排滿情緒高漲之時,不顧年老體弱,前往甘肅講學、普及教育,主張「厲恥、習勤、求實、觀時、廣識、樂群」,認為「救世外無學問,致用外無經術」,「救國之貧弱,孰有捷且大於興學者?特興學以化民成俗為主,而非僅造士成材也」。這種身體力行的言傳身教,也對張季鸞深有影響。

劉古愚擅於培育人才,「關中一代才俊,什九列其門下」,及門弟子包括于右任、張季鸞、李子逸、茹欲立、馮孝伯、王授金等人,都是民國時期的頂尖人物,張季鸞尤其被看作關門弟子栽培。同門師兄、後來成為民國監察院長和「四大書法家」之一的于右任,對張季鸞非常欣賞,曾以「英思卓識,天宇開張」評價張季鸞的報刊文字。張季鸞則說,他的新聞學都是從于右任處學的,于右任大概是第一個發掘張季鸞辦報才華的伯樂。當他走入民國權力核心、同時成為民國文人領袖,張季鸞自然也先天累積了無數人脈。

參考:

⏺ 蔡曉濱著:《中國報人》,台北:秀威資訊,2011年。
⏺ 大公文匯報史館:https://www.tkww.hk/whg/newspaper-bjzszjl.html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