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教授好。睇到你同曾志豪先生嘅對談。我自細草根環境長大,出身於傳媒,有啲感受,想分享一下,睇下會否提供另一角度作參考;如果合用,睇下值唔值得分享畀網友:

普遍大眾係用返大眾嘅lens去睇呢個世界。睇完個對話,教授好似有啲苦惱,多次話唔明佢哋邏輯。竊見覺得係教授出身書香世家,圈子都係傳統精英,好自然認為人應該好有理性一面,但大眾群開嘅圈子,未必好多人對社會、世界有深入見解,每日但求返工放工,餓唔死就得,唔會刻意追求咩邏輯訓練或者知識。好比好多人覺得王晶嘅戲低俗,但佢從來標榜自己係商人,追逐市場,而佢嘅戲往往票房好,代表佢畀嘅內容正正係大家所需,唔係個個都會走去睇王家衛、杜琪峯,甚至唔會視電影係咩高深學問。

生活方式、文化形成咗思想嘅lens,突然烏俄戰爭好似要關心下,大眾又好似覺得要追貼下潮流,但平日根底不深,可能連耐心少少睇文字嘅能力都未必有,就無辦法用邏輯去理解學術分析。呢個時候有個佢哋熟悉嘅KOL,用佢哋嘅語言,講佢哋想聽嘅題目,天雷勾動地火,自然一拍即合。

訪問中聽到教授想向呢方面做多啲,有幾點拙見:

1. 教授可能諗到嘅係點樣將自己嘅學術分析放入大眾商品嘅盒子裏,但對於大眾來講,佢哋唔係想要學界人士為親近大眾而整嘅產品,而係要大眾KOL整啲模仿學術嘅產品。譬如全世界好多人都崇日,但喺香港、喺歐洲食嘅和食,都同日本本身嘅正宗和食好唔同。因為香港人要嘅係佢哋眼中嘅日本,歐洲人要佢哋眼中嘅日本,但如果畀呢兩班人日本人眼中嘅日本,佢哋會唔鍾意。同理,大眾要嘅係大眾眼中嘅學術,覺得自己好似理解咗啲嘢咁,唔係真係要純分析。根據呢一點,學界精英好難模仿到浸徐,正如基層出身嘅人,好難扮到精英。然而喺大眾打滾嘅經驗,往往有助做propaganda,佢哋知道啲人想要啲咩,於是就畀咩佢哋,正如好多獨裁者都係出身基層。

2. 香港人嘅思想好大部分來自華夏文明,即傳統中國人。儒家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自己、照顧屋企、治國等等,係同一個理念一級級上,再應用返喺愈來愈大嘅範疇。家庭觀好大部分塑造咗華人嘅世界觀(後來大陸被共產主義改造不少),譬如傳統中國行嘅係宗法制度,以家族為本,再組成國,一環扣一環,又以當中領袖馬首是瞻,主體係集體主義。對於傳統中國人,屋企係好重要,「家和萬事興」、「仔女要孝順父母」、「寧教人打仔,莫教人分妻」、「有咩唔啱講到啱」等等呢類思想深入民心,尤其到今日嘅香港窮區,依然有呢類講法,好似呢類原則足以蓋過一切辯論,加之華人教育本來就唔鼓勵critical thinking,父母、先生講咩就係啱。好多人就用呢套思想運作落去,當然香港受西式教育潛移默化就另作別論,但亦主要限於精英或願意擁抱西化嘅人。

香港好多人用呢套lens去睇個世界,去睇個國際關係,去睇一切事物,淑梅姐嘅「比喻」,自然夠晒入屋。

社會有個盲點,就係覺得學歷高、搵錢多就等於聰明,但係華人平民側重於職業技能。舊時只有士大夫階層先重視修己,到今日就演變為世襲貴族或精英,不在此論。好多華人/香港人無咗畢生修心、追求個人修養呢種概念,只係後來時勢起先水漲船高,晉身中產或富豪,但學歷或身家高咗,內心無變,無慣常關心世事,對世情見解極淺,一生只打一份工,搵到食就得,好多香港基層、中產內心都係抱有舊時家庭觀念,同狹隘嘅世界觀。因此淑梅姐嘅言論,其實好大個市場。

3. 民建聯、工聯會長期壟斷區議會,因為地方工作做得好足,即係蛇齋餅糉。唔少讀過書嘅人會費解,點解明明有民主唔要,係都要埋啲cheap嘢。事實係嗰代阿婆阿伯喺艱苦中成長,佢哋就算後來富裕咗,仍然用返以前成咗形嘅lens去睇個世界,依然覺得蛇齋餅糉係最實際。正如毛澤東刻意用群眾嘅語言,我哋睇固然覺得佢嘅propaganda可笑,但對於當刻嘅農民,就好受落。返去王晶嘅比喻,如果佢嘅戲係唔受歡迎,點會長拍長有,而且票房唔錯?正正因為佢哋畀嘅嘢,係target audience所需。2019年時好多人用長輩圖講返啲政治理念,反而吸引好多人駐足細讀,因為係佢哋熟悉嘅layout同語言,即係門面。你去異國旅遊,見到間餐廳門面好奇特,內部運作、擺設好陌生,你直頭唔知點樣入去叫嘢食或者埋單,可能你會怕咗而唔入,去返啲現代/西式運作嘅餐廳,或者快餐店、麥當勞等,因為你知入到去點運作。同理,要吸引呢類大眾,用佢哋嘅語言係必需,而且好可能要略去好多教授想要傳達嘅理性分析。係可悲,但人性如此。

4. 如果要做propaganda或者淑梅姐之類嘅比喻,拙見覺得有幾個問題。

第一係教授向來定位係理性分析,一旦以同一形象或旗下平台做propaganda,好可能會令唔少讀者失望。相信好多追看教授評論嘅人,都係崇尚理性分析,擁抱現代理念,有啲似美國嘅知識分子,故此嗰邊好多人厭棄Trump嘅propaganda,因為鼓勵民粹,同令人更蠢。Trump無咩class,但佢入屋,做到政治效果,正正係互聯網時代所需。舊時理性分析影響力深啲,因為維持政體嘅主要係君主同貴族,佢哋有若干修養,但今日世界觀愈來愈講個人,民眾力量愈來愈大,變咗要影響政局嘅話,的確係要取悅呢班人,最理想當然係教育佢哋,但現實係人有惰性,唔想跳出自己嘅思想框架。學戈培爾話齋,你唔需要講咩大道理,你係咁重覆啲句子就係有效嘅propaganda。

第二係點樣做到有效嘅大眾傳播,但又滲到理性分析,其實好難,如果要做到呢樣嘢,恐怕要先放低學術包袱同邏輯。例如孟子游說時講好多比喻,其實唔合邏輯,但又入屋,是為一法,好彩佢份人正氣。佛理好似好多人覺得好難,故而禪宗盡量講多啲生活故仔,放入類似嘅道理,令大家喺日常生活呢一層好似get到啲道理,潛移默化落去,一定唔會即時有大效果,但相信播咗種會慢慢開花,一開花,就係一世,但不可操之過急。

淑梅姐講嘅例子,係先用中國家庭觀念,放落國際關係,去解釋人世間嘅離離合合,再用同一觀念得出結論:離婚就係唔啱。用返曾志豪先生嘅示範,話個離婚係因為老公成日虐妻,咁樣就可以逐步令受眾反思返,係咪老婆俾老公打到仆街都唔應該離婚呢(好多長輩依然覺得女人點都唔應該離婚)?從而推進到,係咪烏克蘭以前俾人恰得太慘,先要想走呢?譬如話可以試下同啲長輩講,「吖呀,有頭髮邊個想做癩痢吖,一定係個前夫打得佢太慘,先要今日寧願死好多人,都要走嘅啫!」呢類例子係好入屋。拙見覺得,教授想去溝通、開化嘅圈子,唔係純粹話香港人咁簡單,而係傳統中國觀念。拙見覺得,或者可以多用生活例子,令大眾反思返有啲傳統觀念係咪有唔合理嘅地方。

《IT狗》係主打少年到中年觀眾,入面好多allegory,例如最尾兩、三集話大財團想用數據控制每個人,甚至出動到送錢,吸引大家用個app,主角公司唔想相信香港人為咗嗰十蚊,去犧牲自己嘅私隱,一心想教育返香港人睇遠啲。當日支付寶攻港時,亦出動過送錢,一樣好多人為此下載個app。《IT狗》套劇好入屋,佢無表明講政治,但就用呢啲allegory去令觀眾反思,其實已經係做梗教授想做嘅嘢,只係佢本質係娛樂產品,同埋向中、少年埋手。相信而家好多有心人做梗類似嘅事,例如「試當真」等,試梗用allegory令大家對日常生活反思多啲,因為說教永遠不受歡迎。

第三係教授話諗梗係咪要喺課堂教propaganda,由此衍生嘅問題係,點樣確保你嘅學生唔係下一個戈培爾、下一個康生?只要教授芸芸學生中有一、兩個係咁嘅人,已經影響深遠。Propaganda係技能,儘管教得好好,亦有苦心希望大家懷着善意咁用嘅時候,係咪可以保證無人係立心不良呢?好比大學教科學,點樣確保啲人唔會用來整原子彈呢?呢度係個永恆矛盾。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