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感謝沈教授跟吳叡人老師的分享。在對談當中,討論到有關海外第二代及第三代港人身份的認同,有些觀點我覺得十分值得再去仔細嘅討論。  

分享中提到,第二代嘅移民好多時候都會喺佢嘅身份認同上出現衝突,即係話佢好希望能夠融入所移居地方嘅社會而對自己嘅本族身份感到抗拒。的確,喺我嘅經驗裏邊,第二代移民希望能夠盡快融入新環境,眼見父母仍然帶着舊有社區嘅一啲習慣或者意識形態(即係我喺自己個仔口中就係一個好蠻不講理嘅香港父親),心理上作出抗拒,認為父母令到自己成為朋友眼中嘅異類。佢哋可能會唔夠膽將自己嘅朋友介紹俾父母認識,有啲甚至係刻意迴避同佢同一個種族嘅同學,唔願意與佢哋交友,刻意選擇一啲本地嘅同學建立關係,希望藉此融入當地嘅文化。  

再舉多幾個例子啲來講,就係佢哋可能喺互聯網上邊專登用一啲令其他人冇辦法從名字當中可以睇得出佢係咩國籍嘅別名,盡量迴避同父母一齊去街或者係出席一啲家庭式聚會。當然你可以話係青少年期嘅反叛行為,同時間亦都睇到佢哋嗰個心理上及意識形態嘅改變。  

兩位學者亦都提到,第三代嘅移民,佢哋同第二代嘅分別就係第三代移民會有一種「尋根」嘅心態,即係話好想知道自己原籍喺邊一度,對佢哋組織嘅文化同埋歷史產生好奇並希望進深嘅去認識。個人認為,同第二代嘅最大分別係由於佢哋(第三代)基礎上已經完全融入左該國嘅文化,祖籍對佢來講就係一種「不同文化」嘅神秘感覺,祖父祖母嘅歷史都只係從祖父母自己,又或者父母口述相傳,有着一定嘅距離感,他們需要親身經歷,去感受,才能夠真正了解自己嘅「根」。

而我自己去睇,移民二代相對唔需要作出第三代嘅動作(尋根),因為父母基礎上都會定時定候帶佢哋返香港,探朋友探親戚,對他們來說,返香港可能只係家常便飯冇咩特別,佢哋會喜愛香港嘅美食,喜愛與家人相處嘅時間,喜愛到處shopping,然而當你問佢你究竟係「去」香港定係「返」香港嘅時候,基礎上佢哋會毫不猶豫咁回答你係「去香港」。來了澳洲八年,孩子們已經非常明顯地有這一種表現,當太太經常說要「返香港」探望家人的時候,孩子們已經不斷地問「我哋幾時可以再去香港」。  

移民以待及移民三代最主要嘅分別,就係移民二代於香港仍然有一定嘅connection。無論係家人又或者係朋友,唔多唔少都更有啲,於現時資訊發達嘅年代,要知道香港嘅資訊,點都能夠從connection當中略知一二。反觀移民第三代由於個base已經徹底改變,喺香港可以話已經「冇人冇物」,父母(移民二代)對於家鄉嘅資訊好可能沒有興趣予理會,難聽啲講句已經係一啲「第二手」甚至「第三手」嘅資訊,因此好多時候佢哋更加需要fact check,變相係一種資訊整合嘅過程,比第二代更清楚資訊嘅來源及核實性。  

以14年雨傘運動及19年反送中運動為例,第一代移民(即係我哋),由於喺香港仍然有一定嘅人際網絡,前線上邊所發生嘅事,分分鐘有自己嘅朋友親歷其中,在唔同嘅相片以及受訪者甚至朋友嘅口中,我哋能夠將當時嘅現實情況了解並消化。反觀我身邊一啲同齡,已經係移民二代嘅朋友(咁當然有例外啦),除非佢哋有啲已經返咗香港(就係一啲當年回流)嘅朋友同佢地交流,否則就正如我上述所講,在以訛傳訛下,他們對資訊嘅正確性保持客觀甚至懷疑嘅態度,極端的可能會作出否定,認為「兩邊都有錯」,自己不在當中應該置身事外,唔好做架両。  

隨着越來越多香港人移居到海外唔同嘅地方,要將香港近十年所發生嘅事件有系統地記錄下來顯得格外重要。當然是喺互聯網上,演算法下,大數據大量傾斜至某一個體制,如果這個體制正在不斷嘅將真實篡改,「1984」式的去將歷史改寫,我們這些海外的人,繼續坐視不理,認為事不關己的話,未免有點不負責任。  

歷史從來都係由人去撰寫,以不同嘅觀點與角度去組合而成。太過「一言堂」,那真正嘅歷史以及不同嘅聲音都會失去,當中好多鮮為人知嘅細節都會因此備受忽略甚至抹煞。身處大時代,正在經歷這些巨大轉變的這一代,記載歷史,忽然成為了責任。  

既然責任已被交托,那我們便要克盡己任,為歷史發聲,留下印記。同時,我們更需要向下一代清楚明白嘅講明,我哋嘅家鄉所發生嘅每一件事情,作出承傳,確立並灌輸「真.香港人」嘅身份。  

這是我們的使命,是我們的反饋,是對這片孕育了我們的土地負責任的回應。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