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四叔1980年進入AT&T的貝爾實驗室(Bell Laboratory),到2000年離開,前後20年,他的黃金歲月,就是在入面進行光纖研究。

貝爾實驗室是研究有關範疇的權威,但不少人不知道它其實是AT&T的一個部門。AT&T申請專利時,所有零件都是貝爾實驗室自己研發,不假外求。公司內有一個「基礎研究部門」,請了一批物理學家,做他們隨心所欲的任何研究,不用負責和商業、應用接軌。當時流傳這樣的口號:「聘請最優秀的博士畢業生,給他們一個預算和實驗室,然後就不要管他們」。由於AT&T壟斷美國電訊業,每個客戶的電話費,都有一美元是貝爾實驗室基礎研究科學家團隊的研究經費,所以錢從來不是問題。他們申請的專利,又繼續為公司接近無本生利。

在這樣近乎無限支援下,當年全球發表有關範疇研究論文最多的還不是大學,而是這個貝爾實驗室。入面的科學家有不少得過諾貝爾獎,前後有11人之多,包括華裔物理學家崔琦、朱棣文,他們在貝爾實驗室的工作年份,都是和四叔同期。

據說鄧小平在中國搞改革開放之時,AT&T的行政總裁帶同全體高層訪問中國。想不到鄧小平接見這一行人之時,居然直接走到貝爾實驗室的主席面前握手,完全無視他的大老闆AT&T行政總裁。原來他聽過貝爾實驗室,但不知道屬於AT&T。 

貝爾實驗室除了上述那個研究機構,還有另一類科學家負責研發生產電訊網絡用的所有零件,四叔屬於這部份。有關光纖研究的種種,我自然又是一竅不通,只知道多少和我們熟悉的高錕教授的研究有關(後文會講述)。在1980年代,那是一個全新的爆炸性領域,大有可為,四叔舉了在多模光纖實現45Mb/s的傳輸速率為例子。 

他主要的研究產品,是「半導體雷射器」,最後完成了「同步光纖網路」(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ing, SONET)的2.5Gb/s激光器。互聯網興起後,他被調到AT&T總部的傳輸系統部,從事「高密度分波多工器」(DWDM)系統中使用的光學元件開發工作,以滿足互聯網爆炸性流量的容量需求,該流量當時每年都上升一倍。 

在這個部門,他參與第一批用於DWDM系統的商業光學元件開發,如「摻鉺光纖放大器」(EDFA)、980nm泵普射器(用於EDFA)、「光通道監測器」(OCM)、光開關、「聲波導路由器」(AWG)和濾波器等。 DWDM系統在四年內,令網路容量增加了80倍,遠遠超過了互聯網流量的增長速度,這直接導致了九十年代「Dot Com」全球電訊泡沫的崩潰,因為炒作再不值錢。

不過在八十年代開始,列根的美國政府開始執行反壟斷法,下令肢解AT&T,貝爾實驗室開始需要自負盈虧,就逐漸失去昔日的光環,不能再無限量等待AT&T的經費。實驗室獨立後,十多年後變成「朗訊科技」(Lucent),然後就逐漸走下坡路。2000年,四叔離開貝爾實驗室之時,就是屬於這個階段。到了2016年,Nokia收購已經不成氣候的貝爾實驗室,就只剩下一個空招牌了。

四叔離開貝爾實驗室之後,先後在一些私人企業工作,擔任管理層,從事「摻鉺波導放大器」(EDWA)的研究,並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美國空軍管理「高度集成光子學」(HIP)的開發專案,並管理半導體光放大器(SOA)的InP產品線。這個階段是全球對有關專業需求最大的日子,以我所知,也是四叔一生人賺錢最多的日子。當時他說,「整定」物理學家只有那幾年有機會可以發達;雖然他沒有發達,但也把握機遇,得到不少滿足感。

說了這麼多,假如問我上述任何一個專有名詞是甚麼,我自然都不懂得解釋,所以唯有水過鴨背交代。但四叔的下一站,卻和我今天的研究有直接交接,終於有我懂得回顧的部份:那就是在2000年代的美國招兵買馬,那時很受美國本土工程師青睞的華為。(待續)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