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年前到了東馬來西亞的砂勞越(Sarawak)一趟,從新加坡飛過去只要$56坡元,超值。在這個地方感到的親切感,居然也是出乎意料的驚喜。

近年香港興起本土主義,砂拉越也不斷向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要求更多「自治權」。當地自治呼聲漸起的背後原因之一,是以「巫統」為代表的伊斯蘭政黨,在馬來西亞勢力不斷壯大,形成「大馬來主義」;東馬雖然也是巫統勢力範圍,但是少數族裔開始感到不安,砂拉越州的華裔,也是其一。

其實昔日馬來人、土著和華人不僅相安無事,還逐漸吸收對方文化習俗,直到近年,關係才開始緊張。砂拉越大學國際關係高級講師Lucy Seidelson認為,近年西馬人不斷湧入砂拉越,對社會文化造成的衝擊明顯,族群矛盾就逐漸出現。另一方面,「華人屬富庶階層」是砂拉越社會的刻板印象,令華人置業時,往往付出更高價格。這些,自然不是好苗頭。

其實早在公元6世紀,就有來自中國的商人赴沙撈越一帶,與土著貿易。漢人與砂拉越、乃至整個馬來半島密切交往,則是15世紀的事:自從鄭和下西洋,數百個福建、閩南人到馬來半島定居,並與當地馬來族女子通婚,成為今天馬來華裔的始祖之一。砂拉越在19世紀早起的社會人口分佈非常多元,華裔的人口佔比曾高達30%,與馬來人(20%)、依班族人(30%)鼎足而立。

說到砂拉越大規模的華裔移民,來源也十分有趣,不少在19世紀開始的「布魯克王朝」時代出現。當時,作為「白人土王」的布魯克家族為了振興砂拉越經濟,大力發展淘金、石油、橡膠等行業,需要大量勞工,就鼓勵中國人移居,東南沿海的福建人、客家人紛紛應邀而來。華人勞工在古晉(Kuching)石隆門(Bau)的淘金業尤其發達,石隆門一帶金礦,就是由福建華工最早發現。

雖然砂勞越華裔沒有搞獨立,但也認為自己有類似「一國兩制」的安排,以往一般由「甲必丹」(Kapitan Cina)、即馬來語「僑領」統領,和其他族群才相安無事。在砂拉越,甲必丹由縣級殖民官員任命,領導一個村規模的華人,處理民事糾紛,按今天語言,也可以說是「特首」。

這些故事,和我們今日的處境,有甚麼關係?其實是有的,例如看看這段經歷。1900年,福建革命家黃乃裳率領大批福建移民到來,他曾參加戊戌變法,失敗後想到「禮失求諸野」,就帶領鄉民移民東南亞,在久居砂拉越的僑領王長水牽線下,與白人土王布魯克會面,雙方一拍即合。結果在1900-1902年三年間,共計千多名來福建移民分三批到達砂拉越,定居詩巫(Sibu),據載三分之二為基督徒,還在當地建立教堂。當時能做到的,今天又如何?

昔日有領袖帶領華人出走移民,建立社群,保全元氣,垂範中華,這種情懷,何其悲壯。我在砂勞越遇到不少說廣東話的老華僑,雖然早已落地生根,但依然心繫中國。我們在遠方聽見廣東話,自然十分親切。但馬來人有何感想,卻也不難想像。眼見一座座傳統中國舊式商鋪,在砂勞越依然正常營業,固然似是時光倒流,但也會擔心,究竟能維持多久。

還未到過砂勞越的朋友,趕緊去吧,世道變幻無常,未來怎樣,誰知道?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