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剛訪問了馬來西亞國際關係學者胡逸山教授談東馬分離主義,讓我們重溫一下有關背景。

中國政府經常指,「一國兩制」是獨一無二的創造,這話是否正確,自然視乎怎樣理解這概念。畢竟世界各地擁有不同特色的地方政權有很多,如何理順自治地位,也是水清則無魚的管理問題,我們熟悉的馬來西亞就是例子之一。

「馬來西亞」是一個聯邦,成立於1963年,主要包括「西馬」的馬來亞半島,「東馬」的沙巴、砂拉越,最初還有新加坡,它們都是前英國殖民地或保護國。沙巴前稱北婆羅洲,和砂拉越加入馬來西亞前,都已從英國手上爭取了自治權,也曾以獨立代表隊身份參加奧運會,有發行自己的郵票,本土身份認同頗強,和西馬的淵源則相對有限,文化反而更接近身旁的獨立國家文萊。

不少馬來西亞人早就認為,東馬、西馬形同兩國,而東馬佔聯邦國土60%,天然資源豐富,人口密度低,一直擔心合併后被西馬人口融合。近年砂拉越開始向聯邦政府要求更多自治權,民間要求獨立的聲音也開始出現,雖然未成氣候,但後續發展必然大有文章。

事實上,砂拉越享有的權限,早就超越西馬各州。根據獨立時的「馬來西亞協議」,聯邦政府賦予東馬「移民自主權」,規定東馬的移民政策,需東馬政府同意才可施行。即使是西馬人進入東馬,也要在旅行文件蓋章;2006年前,甚至有專門供西馬人赴東馬的「國內護照」。

後來西馬人可憑身份證入境,但仍舊有「一次三個月」的逗留期限,找工作則要工作證,未經東馬政府批准,也不得參與東馬選舉。東馬的特殊地位還包括宗教信仰、語言政策自主:例如伊斯蘭教是馬來西亞國教,但東馬不設官方宗教;馬來語是聯邦法定語言,但英語也是東馬的官方語言。這一切,都是某程度上的「一國兩制」。

然而不少砂拉越人認為,權力還是不平等的。這主要是因為砂拉越有豐富的石油和液化天然氣儲備,馬來西亞過半數的液化天然氣、1/5的石油出口都來自砂拉越,但砂拉越只有5%的油氣開採權益金。加上砂拉越原住民日益感到馬來西亞人種和宗教政策的壓力,「巫統」和伊斯蘭政黨在聯邦層面的影響力不斷增加,「巫統」的「大馬來主義」也讓東馬各州、包括華裔在內的少數族裔越來越反感。聯邦政府把伊斯蘭習俗強加予非穆斯林人口的舉措,也讓東馬人擔心「伊斯蘭國家化」。

不過真正將砂拉越民間的自治呼聲轉化為政策的,還是「建制派」:砂拉越政府領導人Adenan,而一切和選舉息息相關。近年砂拉越地方經濟發展緩慢,Adenan及其政黨面對的選舉壓力越來越大大, Adenan開始以「向聯邦政府爭取更大自治權」為口號,尋求選民支持,并告誡反對黨若阻止其執政,無異於「不愛砂拉越」。

年前Adenan宣佈與聯邦政府達成第一輪「分權協議」,在教育等領域的13項政策上,得到更多自主權,並透露第二輪談判將以憲制改革為議題,第三輪則涉及油氣開採權和海洋管理開發,唯需要更多時間、「更強的民意授權」,作為與聯邦政府談判的基礎。

馬來西亞前任總理納吉布深陷貪腐醜聞,暗示「將給予砂拉越更多自治權」,是為了換取地方支持,提高威望,可算各取所需。畢竟砂拉越在技術人才引進、開拓出口市場等方面,都有求於聯邦政府,實質獨立的可能性很小,對此聯邦和地方領導人心知肚明,才敢在「分裂」議題邊緣周旋。政治現實從來如此:沒有政府內部支持者,民間的自治呼聲始終難以「落地」,至於最終會否弄假成真,卻不是政客短期計算所能預知的了。

小詞典:巫統(馬來民族統一機構)

馬來西亞第一執政黨,亦是執政聯盟「國民陣線」中最大黨。「巫統」成立之初,主要代表馬來原住民利益,早起執政方針被指給予馬來人特權,對聯邦內的華裔、印度裔等居民的權益照顧不周。1969年5月13日,巫統在反對黨的慶祝勝選遊行期間舉行反遊行,演變為馬來人與少數族裔的族群衝突,史稱「五一三事件」。其后巫統在種族政策上逐步轉為溫和,但「大馬來主義」仍是其特色。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