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父親雖然是理工科的人,但那一代人普遍比較全面,家中也有很多文史哲社科的書。我小學開始,就逐漸脫離了童書的階段,慢慢改為看他的藏書,所以這些內容都影響我很深。

父親很愛看武俠小說,也很愛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電視曾有一套《蜀山奇俠》,我們是一起追看的。我第一套看的金庸作品是在六年級,家中有一套絕版上一個version的《鹿鼎記》,一套7本,粉紅色封面,由金庸連載時的文字直接印刷出來。那個版本的一些枝節和日後略有不同,例如胖頭陀、瘦頭陀叫「矮尊者」、「高尊者」,後來相信是金庸覺得「豹胎易筋丸」可以令人變高變矮太不科學,就刪除了這設定。後來家中買了新版金庸全集,母親說這套舊書「字細睇壞人」(她很擔心我的近視),於是就自己決定扔掉。

後來我在舊書店搜購舊書,老總書房的鄭明仁告知這些絕版金庸有價有市,非常珍貴,母親扔掉的那套《鹿鼎記》起碼值六位數港幣,她是扔掉了一層樓的首期了。

另一套小學時代接觸的書是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也是舊版純黃色封面的,當時只覺得他的系統、觀點都和教科書不同,而感到很有趣,然後就開始讀柏楊版的《資治通鑑》。父親也有買《醜陋的中國人》,並專門從朋友處借來那時候還是禁片的《河殤》逐集觀看。父親當時很受觸動,我記得連母親看過後,也沒有反對這些核心思想,只是說「不過連龍、黃河都否定埋,我覺得唔係咁好囉。」

家中也有一套嚴家其的《中國文革十年史》,上下冊,同樣是舊版的。不過我讀這套書並非在家:我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家中裝修,搬到外公外婆家住了幾個月,他們也有收藏這套書,於是從頭到尾看了一遍,非常震撼。同時也對書中林彪墮機身亡的屍體照片印象難忘,足以令人發噩夢。

印象中,另外有一本《五十個文藝家之死》,講述中共逼害文化人的歷史。有一套上下集自稱周恩來女兒寫的《叫父親太沉重》,讀過後他和母親饒有興趣地考究究竟是真是假。後來李志綏推出《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時,他們是第一時間追看,然後又買了一本蔣介石身邊侍衛的回憶錄(那時候市場上這類書還不是很多)。

整體而言,八十年代的香港是充滿可塑性的年代。他那時候的感覺,大概是徬徨中又充滿希望,很相信「建設民主中國」那一套,加上冷戰終結,似乎一切都在變好。六四對他們一代人的打擊,可說是毀滅性的,摧毀了理想,也摧毀了希望。這一個打擊,某程度上,一生都未能恢復:有些人直接變成藍絲,接受現實;有些人大徹大悟,開始走另一條完全相反的路;有些人嘗試重整旗鼓,繼續追求「建設民主中國」;有些人變得不問世事。

2019年後的香港,某程度上,對新一代人的衝擊、深層影響,何嘗不是?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