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按:剛得知我的一位大學老師、美國歷史學權威史景遷教授(Jonathan Spence)病逝,非常惋惜。記得年前香港文革批鬥歷史科時,正常舊課本也有引述他對鴉片戰爭的觀點。讓我們重溫一下他的名作《婦人王氏之死》,緬懷一代史家的離世。】

當代中國崛起與大清盛世的比較,是近年西方學家非常流行的研究題目,但其實中國崛起前已出現的經典西方漢學著作,沒有刻意的直接比較需要,反而更容易有啟示。

例如我讀書時的其中一位老師、耶魯大學漢學權威史景遷(Jonathan Spence)的名作《婦人王氏之死》,通過講述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來講述社會深層次結構,反而突顯了宏觀圖像被忽略的另一面。

《婦人王氏之死》以康熙年間一個貧窮北方小鎮「郯城」為背景,在龐雜史料中歸納整合,用文學性筆觸,探討當時天災人禍、土地賦稅、法律判決、文化風俗、官民關係、女性地位等議題,從而描繪出一幅清初常民浮世繪。史景遷參考的史料,除了馮可參主編的《郯城縣志》、郯城知縣黃六鴻晚年回憶錄《福惠全書》等半官方史料,居然還有蒲松齡的《聊齋誌異》,因為這本神怪小說對當時各行各業生活狀態、民間風俗習慣記載得相當深刻。

單是這種匠心,就不是一般學究所能掌握。

在史景遷筆下,明末清初自然不是盛世,但也談不上亂世,而是社會秩序重構中的變世。1668年的一場大地震,郯城就有九千人喪生,然後五十年間,當地人口從20萬驟減至6萬,水災、旱災、蝗蟲相繼而至,人民陷入飢荒,經常發生易子賣女、上吊跳河等慘事,青壯則被迫入山為寇,兇殺、強盜、擄人成為日常生活一部分。生命毫無保障的小民,鎮日活在恐懼中,為求生存,家人間也會互相搶奪土地財產、謀殺害命。普遍的不幸與頻繁的死亡,令百姓對未來感絕望,只能仰賴精神寄託,沉浸於鬼神之事(可參見早前談及的《搜魂》故事),或僅能以孔子曾求教於郯子的歷史往事,尋找自我存在感,聊表慰藉。

除了百姓生活不易,地方官員治理起來,也絕非易事。1670年,郯城新任知縣黃六鴻剛上任,面對如何替民眾重建家園的難題,他在《福惠全書》記載當時所見:「極目荒涼之狀,已不堪言。復有四年之奇荒,七年之地震,田禾顆粒無收,人民餓死大半……」他希望試圖說服朝廷減輕賦稅,讓百姓休養生息,但中央政府必須顧全大局,而且要有種種政策指標(也就是「交數」),批下來的決策,對賑災的誠意只是聊勝於無。

與此同時,知縣這名「父母官」還要處理地方惡霸、山林盜賊等對公權力的挑戰,這些土霸王人多勢眾,地方正規軍往往不敵,官員只能自保,唯一板斧是勉強招撫他們為「盜戶」,去粉飾太平(同樣也是「交數」)。民眾與「盜戶」發生法律糾紛時,官員都不敢得罪後者,唯恐其作亂叛變,一切雖然無奈,但也是惡性循環。結果黃六鴻擔任知縣期間,甚至發生土豪率眾直闖官府、強行帶走人犯的鬧劇,卻沒有差役敢出面相抗。久而久之,有些民眾在面臨訴訟時,也紛紛自稱「盜戶」,官員在審案前,還得先確認其身份之真偽。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史景遷特別選擇了女性視角來深入敘述,因為女性往往成為時代犧牲品中的犧牲品。當時女性地位固然極為低落,而且在禮教束縛下,她們一生必須恪守婦道三從四德,鼓勵「貞節」、「守寡」(儒家仕紳稱其為「烈節」),用自己的一生,來彰顯父系社會認同的美好價值,換來一座又一座冷冰冰的貞節牌坊。

然而,寡婦作為社會弱勢的一環,就是「被拿到」道德高地,還是經常成為被欺凌的對象。例如《大清律》規定,婦女改嫁者,必須將財產全數交給夫家,這原本是鼓勵寡婦從一而終,卻產生了負面效果:有夫家為了謀奪財產,不但不鼓勵寡婦守貞,反而用盡各種手段,逼迫寡婦改嫁。又如書中描述一位彭氏寡婦,親戚為了逼她改嫁,當眾謀殺彭氏唯一幼子,雖然官府判決兇手死刑,正義卻沒有伸張,因為彭氏的財產早已被其他親戚搶去,逃到別的縣市,留下彭氏孤身一人,家徒四壁。

至於最後兩個章節才出現的主角──王氏,則充滿現代西方女權份子的色彩,但她雖然勇於突破體制框架,卻一如所料,因此惹來殺身之禍,被憤怒的丈夫勒斃棄屍,再栽贓給無辜的鄰居。最後,官府並未判決兇手死刑,原因是他沒有子嗣,所以只判重杖責打,讓他有機會傳遞香火,以此「盡孝」。而王氏之死,則被官府認定「不忠」在先,算是死有餘辜,以此結案;本書全文,也在這裡戛然而止。一介小民的生與死,對大歷史而言,但任何一個統計數字背後,代表的都是一個時代的社會秩序。

本書雖以婦人王氏之死作結,但史景遷的目的不在於替王氏平反,而是透過一個又一個邊緣人的角度,重構康熙初年的社會面貌。面對天災人禍、社會制度和時代巨輪,無論是下位者農民、寡婦,還是上位者的地方官員,都顯得軟弱無力,只能仰賴自己微小的力量,設法求生。

這樣的人間悲劇,不但是王氏的命運,也是郯城面臨被淘汰的處境,更是清初常民的社會縮影。號稱盛世的康熙社會尚且如是,亂世又當如何,自然難以想像,對當代也不無啟示。通常傳統評論都嘉許康熙文治武功,數字上國家也欣欣向榮,但社會倫理是否扭曲,人民生活的真正倫理如何,才能釋出哪些數字,卻往往不為主流評論所注視。久而久之,積非成是,直到爆發。

其實古今中外強權,論及社會潛規則,莫不如此。

小詞典:史景遷(Jonathan Spence)

英國歷史學者、漢學家,耶魯大學歷史系博士畢業,然後長期任教於耶魯大學,是校內著名明星級學者之一。不喜理論框架,而擅長以小見大,通過故事筆觸,重構社會史被忽略的另一面,代表作《追尋現代中國》成為不少大學的通用教科書。

信報財經新聞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